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弗朗西斯霍普金森)

2023-01-25 3:25:44 体育信息 maimiu

霍金或将安葬于全英国“最睿智”的墓园吗?

据报道,不出意外,霍金将安葬于全英国“最睿智”的墓园中,位于剑桥大学亨廷顿路旁的Ascension Burial Ground。

和许多剑桥大学的伟人一样,这里或将成为这位物理学家最终的安身之地。Ascension Burial Ground被称为剑桥大学精心守护的秘密之地,也被称为“剑桥教师墓地”。从1857年至今,在这片1.5英亩的土地上,埋葬了超过2500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

在这片土地中至少埋葬了三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七名英国功绩勋章得主。1932年首个分裂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科克罗夫特爵士,1912年首个发现维生素的诺贝尔奖得主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海王星的发现者约翰?柯西?亚当斯,都长眠于此。

霍普金斯奖章的来历是怎么样的?

霍普金斯奖章以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的姓名来命名,这是为了纪念弗雷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在生物化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李约瑟曾获得两次萨顿奖吗

李约瑟只获得过一次萨顿奖章,即1968年8月的巴黎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弗朗西斯霍普金森) 第1张

霍普金斯是发明什么的

弗雷德里克·哥兰·霍普金斯,OM,FRS(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1861年6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在1929年与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为发现了多种维生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也在1901年发现了色氨酸(主要氨基酸之一)。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01-1921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 1901) ▪ 罗纳德·罗斯 ( 1902)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1903)

▪ 伊万·巴甫洛夫 ( 1904) ▪ 罗伯特·科赫 ( 1905) ▪ 卡米洛·高尔基 ( 1906)

▪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 1906) ▪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 1907) ▪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 ( 1908)

▪ 保罗·埃尔利希 ( 1908) ▪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 1909) ▪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 1910)

▪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 1911) ▪ 亚历克西·卡雷尔 ( 1912) ▪ 夏尔·罗贝尔·里歇 ( 1913)

▪ 罗伯特·巴拉尼 ( 1914) ▪ 朱尔·博尔代 ( 1919) ▪ 奥古斯特·克罗 ( 1920)

1922-1931

▪ 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 ( 1922) ▪ 奥托·迈尔霍夫 ( 1922) ▪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 1923)

▪ 约翰·麦克劳德 ( 1923) ▪ 威廉·埃因托芬 ( 1924) ▪ 约翰尼斯·菲比格 ( 1926)

▪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 1927) ▪ 查尔斯·尼柯尔 ( 1928)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 1929)

▪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1929) ▪ 卡尔·兰德斯坦纳 ( 1930)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1931)

1932-1941

▪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1932)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1933) ▪ 乔治·惠普尔 ( 1934)

▪ 乔治·理查兹·迈诺特 ( 1934) ▪ 威廉·莫菲 ( 1934) ▪ 汉斯·斯佩曼 ( 1935)

▪ 亨利·哈利特·戴尔 ( 1936) ▪ 奥托·勒维 ( 1936) ▪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 1937)

▪ 柯奈尔·海门斯 ▪ 格哈德·多马克 ( 1939)

1942-1951

▪ 亨利克·达姆 ( 1943) ▪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 1943) ▪ 约瑟夫·厄尔兰格 ( 1944)

▪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1944) ▪ 亚历山大·弗莱明 ( 1945) ▪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 1945)

▪ 弗洛里 ( 1945) ▪ 赫尔曼·约瑟夫· *** ( 1946) ▪ 卡尔·斐迪南·科里 ( 1947)

▪ 格蒂·特蕾莎·科里 ( 1947) ▪ 贝尔纳多·阿尔韦托·奥赛 ( 1947) ▪ 保罗·赫尔曼·穆勒 ( 1948)

▪ 赫斯 ( 1949) ▪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 1949)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 1950)

▪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1950) ▪ 马克斯·泰累尔 ( 1951)

1952-1961

▪ 赛尔曼·A·瓦克斯曼 ( 1952)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1953) ▪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 1953)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 1954) ▪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 1954) ▪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 1954)

▪ 胡戈·特奥雷尔 ( 1955) ▪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 1956) ▪ 沃纳·福斯曼 ( 1956)

▪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 1956) ▪ 达尼埃尔·博韦 ( 1957)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 1958)

▪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 1958) ▪ 乔舒亚·莱德伯格 ( 1958) ▪ 阿瑟·科恩伯格 ( 1959)

▪ 塞韦罗·奥乔亚 ( 1959)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1960) ▪ 彼得·梅达沃 ( 1960)

▪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 1961)

1962-1971

▪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 1962) ▪ 詹姆斯·杜威·沃森 ( 1962) ▪ 莫里斯·威尔金斯 ( 1962)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 1963) ▪ 霍奇金 ( 1963) ▪ 安德鲁·赫胥黎 ( 1963)

▪ 康拉德·布洛赫 ( 1964) ▪ 费奥多尔·吕嫩 ( 1964) ▪ 方斯华·贾克柏 ( 1965)

▪ 安德列·利沃夫 ( 1965) ▪ 贾克·莫诺 ( 1965) ▪ 裴顿·劳斯 ( 1966)

▪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 1966) ▪ 格拉尼特 ( 1967) ▪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 1967)

▪ 乔治·沃尔德 ( 1967) ▪ 罗伯特·W·霍利 ( 1968) ▪ 哈尔·葛宾·科拉纳 ( 1968)

▪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 1968) ▪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 1969) ▪ 阿弗雷德·赫希 ( 1969)

▪ 萨尔瓦多·卢瑞亚 ( 1969)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 1970) ▪ 乌尔夫·冯·奥伊勒 ( 1970)

▪ 伯纳德·卡茨 ( 1970) ▪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 1971)

1972-1981

▪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 1972) ▪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 1972) ▪ 卡尔·冯·弗利 ( 1973)

▪ 康拉德·洛伦茨 ( 1973) ▪ 尼可拉斯·丁伯根 ( 1973) ▪ 阿尔伯特·克劳德 ( 1974)

▪ 克里斯汀·德·迪夫 ( 1974) ▪ 帕拉德 ( 1974) ▪ 戴维·巴尔的摩 ( 1975)

▪ 罗纳托·杜尔贝科 ( 1975) ▪ 霍华德·马丁·特明 ( 1975) ▪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 1976)

▪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 1976) ▪ 罗歇·吉耶曼 ( 1977) ▪ 安德鲁-维克托-沙利 ( 1977)

▪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 1977) ▪ 沃纳·亚伯 ( 1978) ▪ 丹尼尔·那森斯 ( 1978)

▪ 汉弥尔顿·史密斯 ( 1978) ▪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 1979) ▪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 1979)

▪ 巴茹·贝纳塞拉夫 ( 1980) ▪ 让·多塞 ( 1980) ▪ 乔治·斯内尔 ( 1980)

▪ 罗杰·斯佩里 ( 1981) ▪ 大卫·休伯尔 ( 1981) ▪ 托斯坦·维厄瑟尔 ( 1981)

1982-1991

▪ 苏恩·伯格斯特龙 ( 1982) ▪ 本格特·萨米尔松 ( 1982) ▪ 约翰·罗伯特·范恩 ( 1982)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1983) ▪ 尼尔斯·杰尼 ( 1984) ▪ 乔治斯·克勒 ( 1984)

▪ 色萨·米尔斯坦 ( 1984) ▪ 麦可·布朗 ( 1985) ▪ 戈尔茨坦 ( 1985)

▪ 斯坦利·科恩 ( 1986) ▪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 1986) ▪ 利根川进 ( 1987)

▪ 詹姆士·W·布拉克 ( 1988) ▪ 格特鲁德·B·埃利恩 ( 1988) ▪ 乔治·希青斯 ( 1988)

▪ 毕晓普 ( 1989) ▪ 哈罗德·瓦慕斯 ( 1989) ▪ 约瑟夫·默里 ( 1990)

▪ 唐纳尔·托马斯 ( 1990) ▪ 厄温·内尔 ( 1991) ▪ 伯特·萨克曼 ( 1991)

1992-2001

▪ 埃德蒙·费希尔 ( 1992) ▪ 埃德温·克雷布斯 ( 1992) ▪ 理察·罗伯茨 ( 1993)

▪ 菲利普·夏普 ( 1993) ▪ 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 ( 1994) ▪ 马丁·罗德贝尔 ( 1994)

▪ 爱德华·路易斯 ( 1995) ▪ 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 1995) ▪ 威斯乔斯 ( 1995)

▪ 彼得·杜赫提 ( 1996) ▪ 罗夫·辛克纳吉 ( 1996) ▪ 史坦利·布鲁希纳 ( 1997)

▪ 罗伯·佛契哥特 ( 1998) ▪ 路易斯·路伊格纳洛 ( 1998) ▪ 费瑞·慕拉德 ( 1998)

▪ 古特·布洛伯尔 ( 1999) ▪ 阿尔维德·卡尔森 ( 2000) ▪ 保罗·格林加德 ( 2000)

▪ 艾瑞克·坎德尔 ( 2000) ▪ 利兰·哈特韦尔 ( 2001) ▪ 蒂姆·亨特 ( 2001)

▪ 保罗·纳斯 ( 2001)

2002至今

▪ 悉尼·布伦纳 ( 2002) ▪ H·罗伯特·霍维茨 ( 2002) ▪ 约翰·E·苏尔斯顿 ( 2002)

▪ 彼得·曼斯菲尔德 ( 2003) ▪ 理查德·阿克塞尔 ( 2004) ▪ 琳达·巴克 ( 2004)

▪ 巴里·马歇尔 ( 2005) ▪ 罗宾·沃伦 ( 2005) ▪ 安德鲁·法尔 ( 2006)

▪ 克雷格·梅洛 ( 2006) ▪ 马里奥·卡佩奇 ( 2007) ▪ 马丁·约翰·埃文斯 ( 2007)

▪ 奥利弗·史密斯 ( 2007)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 2008) ▪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 2008)

▪ 吕克·蒙塔尼 ( 2008) ▪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2009) ▪ 卡罗尔·格雷德 ( 2009)

▪ 杰克·绍斯塔克 ( 2009) ▪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 2010) ▪ 布鲁斯·巴特勒 ( 2011)

▪ 朱尔斯·霍夫曼 ( 2011) ▪ 拉尔夫·斯坦曼 ( 2011) ▪ 山中伸弥 ( 2012)

▪ 约翰·伯特兰·格登 ( 2012) ▪ 詹姆斯-E.罗斯 ( 2013) ▪ 兰迪·谢克曼 ( 2013)

▪ 托马斯·苏德霍夫 ( 2013)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有哪些科学家是世界欠他们一个诺贝尔奖的?

1.罗莎琳·富兰克林: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

世上最有名的女性科学家之二,仅排名居里夫人之后。

罗莎琳·爱尔西·富兰克林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是沃森与克里克解出DNA结构的关键,后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罗莎琳德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默默无闻。

1952年5月,罗莎琳对着一根湿润的DNA照射了62小时后,得到了一张极为清晰的DNA晶体衍射图,这就是 历史 上鼎鼎大名的“照片51号”,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教科书中和各种期刊报纸上,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张X射线照片。但是当时她并未有所发觉。

后来这张照片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给沃森看,沃森因此而得到启发,与克里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DNA结构的论文,他们因此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由于长期接触X射线,罗莎琳患上了卵巢癌,于1958年逝世。

后来的学者都认为,罗莎琳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应该分享当年的诺贝尔奖。

2.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埃弗里是大部分人没听说过的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是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

生物的遗传物质被证明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20世纪更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无数年,但是它的发现者埃弗里却终生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中的专家大佬Einar Hammarsten是坚定的蛋白质支持者,认为蛋白质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埃弗里1955年去世之后三年,Hammarsten才去世。

3. 水谷哲

霍华德·马丁·特明在1975年因为逆转录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事实上,水谷哲才是发现逆转录酶的论文之一作者,因为《自然》期刊编辑擅自调换了论文排名,导致水谷哲没有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4. 周芷:论文一作都不给诺贝尔奖?

周芷生于湖南省,成长于台湾,旅美分子生物学家。现为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教授。

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与她的合作的理察·罗伯茨与麻州理工学院的菲利普·夏普,虽然1977 年发表在科学刊物细胞‘Cell’: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的论文中,以电子显微镜进行实验的之一作者为周芷,罗伯兹为第4 位(也是最后一位,但当时论文并没有通讯作者制度,罗伯兹也非通讯作者),但周芷却成为遗珠。她曾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 ,在国际学界引起不小回响。

5.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

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加拿大生理学家。1921年在多伦多大学作为弗雷德里克·班廷的助手共提炼了胰岛素。

弗雷德里克·班廷及约翰·麦克劳德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奖。但是当时班廷及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研究助手贝斯特才是实验的主要贡献者,班廷甚至拒绝与麦克劳德一起领奖,认为他没有资格。麦克劳德只是借用了班廷的主意,借用了一下实验室和10条狗,并让贝斯特担任助手帮助他实验而已。

班廷后来把自己奖金的一半分享给了贝斯特,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却始终不能出现贝斯特的名字。

6.铃木梅太郎

铃木梅太郎是日本化学家、维生素专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也是理化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帝国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获得者。。

1926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被授予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和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因为他“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和“发现 *** 生长的维生素”。这里“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就是维生素B1,也就是硫胺。

其实世界上最早提取维生素B1的人是铃木梅太郎,两度名列“日本十大发明家”。但是由于他的论文被翻译成德文时,没有标注“世界首例”,于是他错失了诺贝尔奖的资格。

7.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是大日本帝国的医学家和细菌学家,1901年曾与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一起被提名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只有贝林获奖。史书上已经承认血清疗法是由北里、贝林共同开发的。日本医学界设有贝林·北里奖以纪念他的贡献。

北里是许多重要机构的创始人,包括私立传染病研究所(现・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土笔冈 养生 园(现・北里大学北里研究所医院)、私立北里研究所(现・学校法人北里研究所)。此外也是北里大学校祖、庆应义塾大学医学科(现・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创始人兼初代科长、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初代院长、日本医师会创始人兼初代会长。

前理化学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评论:“(大村智的获奖)达成了北里柴三郎教授的悲愿”。

8.冈崎令治冈崎恒子

冈崎令治是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出生于广岛市白岛人。日本分子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更大贡献是与其夫人冈崎恒子共同发现并命名了冈崎片段,被认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1966年,冈崎夫妇发现了DNA合成中后随链上形成的短片段——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并且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及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ur)实验室的研讨会上发表。1967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担任教授。1972年,冈崎夫妇进一步发现了与冈崎片段相关的RNA,成功构建起DNA半不连续复制模型。

1975年,由于早年在广岛核爆中遭遇核辐射引起的骨髓性白血病发作,44岁的冈崎令治在前往美国 旅游 期间病逝。在此之后,他的夫人,同时也是名古屋大学教授,冈崎恒子将他的研究继续了下去。

9.庄小威

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最年轻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物理与化学双料教授,现年45岁。2003年,庄小威拿下“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之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目前,庄小威在哈佛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单分子成像、超高分辨率成像等光学成像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光凭看,你就能知道很多。”这句话出自美国棒球运动员Yogi Berra,庄小威经常以此来鼓励她的学生们。她提出的STOR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是单分子荧光成像方面的革命性技术,曾在2014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此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回应称,贝齐格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相关论文,而PALM论文的投稿时间比STORM论文早了将近4个月。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制造纯碱的新 *** ,应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赵忠尧

赵忠尧,因为年代问题肯定好多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可是说到钱学森肯定很多人知道,当时有人总结说如果钱学森能和五个师相比的话,那么赵忠尧就能和十个师相比,可见他比钱学森厉害两倍来,而且他的学生也很厉害比如杨振宁啊邓稼先啊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见这个人是多么厉害啊!他还是我们中国的原子能之父,等等等很多很多的名气,根本一下说不完。

因为成绩优异他就出国留学,在外国他学到了知识,当时外国正在研究导弹很可能就是对准我们国家,他知道后就准备回国来保护我们的安全,在美国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准备带回国进行研究,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他却被美国给截住,拿走了当时在外国学习记的笔记什么的,把他关在日本的监狱里,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国家的人都表示很不满意,极力要讨回公道,就连当时美国的科学家也为我们说话,美国实在没有理由了就把他放了,可是这件事还不算什么,接下来这件事就更让人们生气了。

就是这个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他在美国的导师是非常有名的密立根,因为迫切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拯救我们国家的他到外国后更是很刻苦的学习,希望学完后能帮助我们中国在科学上更进一步,当时密立根给了他一个非常难的题,而赵忠尧还觉得想要更难的突破自我。

其实这个题已经很难了,在这道题中他下了很多的功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得到了比较可靠的理论,最后他去拜访卢瑟福的时候,也得到了卢瑟福的赞赏,当时都有人说下一个诺贝尔奖肯定是赵忠尧,可是在几年后宣布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这个奖项,反而被别人给拿走了。这件事情出来后我们国家的人就对他的实验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和他一样的结果,可是诺贝尔奖已经颁发给了别人,在很久后才有人对这个进行了解释,才说出了真正的原因,说当时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赵忠尧发现的结果,所以对他的这项进行了判断是错误的。后来就有很多的科学家做了研究又发现这个实验室可靠的,可是诺贝尔奖已经发完了,最后相关人士对这件事说明了说当时判断错误才导致了赵忠尧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赵忠尧并不在意这件事,他只想做他的研究。

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门捷列夫,1907年去世。凭借元素周期表,就有资格获得之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2.开尔文勋爵,1907年去世。十九世纪的科学超人,完成的多项工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完全有机会,有资格获得之一届诺贝尔物理奖。

3.玻尔兹曼和吉布斯,玻尔兹曼1906年去世,吉布斯1903年去世。他们生前还是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但是他们的工作在当时没有被广泛理解和重视,再加上英年早逝,只能和诺奖擦肩而过。

4.吴健雄,1997年去世。吴夫人是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本应该在1957年就和杨振宁、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在1957到1997漫长的40年时间中,诺奖似乎遗忘了吴夫人,真令人匪夷所思。

5.S.N.玻色和R.L.米尔斯,玻色1974年去世,米尔斯1999年去世。他们的工作不是不重要,也不是未被人理解,而是被巨人的光环所笼罩。以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理论为基础的超流、超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工作获得了不下5,6个诺贝尔物理奖。围绕杨-米尔斯方程诞生过7个诺贝尔物理奖和6个菲尔兹奖。玻色和米尔斯的工作只是因为和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样的大咖搅和在了一起,而诺奖无意给爱因斯坦、杨振宁再颁一次奖,他们未获诺奖实在有点遗憾。

6.约翰.贝尔,1990年去世。虽然贝尔所处的时代,量子力学盛宴已过。但是贝尔还是执着地指出了冯.诺依曼在论证不存在隐变量过程中犯下的愚蠢错误,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是继玻尔和爱因斯坦之后,量子力学理论最有意义的进展。揭示了世界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7.C.E.香农,2001年去世。也许有人会说香农是个数学家,但是这不对。香农开创的信息论底层逻辑是不折不扣的物理思想,信息论产生的影响主要也在物理世界,数学仅仅是在定量计算信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信息即非能量也非物质,但却是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要素。信息目前还不在物理理论的框架内,它如何影响物质世界仍然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就连发明个光纤,CCD器件,甚至什么发蓝光的LED都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凭什么香农不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