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排名)

2023-02-07 12:02:48 体育信息 maimiu

斯坦福教授:让孩子越来越优秀的密码,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培养他

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反应不同。

有的孩子选择退缩,脱逃,认为自己不行,宁可原地踏步或者后退也不肯向前走一步。

而有的孩子越困难越兴奋,他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斗志。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 “成长型思维” ,她指出, 人的思维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面对困难不会轻言放弃,面对失败不会轻易妥协,他们乐于挑战自我,并在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成长。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 思维局限性很高,面对挑战的之一反应往往是“我不行”,他们满足于现状,不接受任何变化。

待到成年之后,我们会发现,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往往是平庸无奇的,而成功多属于“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不同的思维模式都在于后天的教育方式,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呢?

德韦克教授在研究中发现, 不同的称赞方式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成功 。

在《终身成长》一书里,德韦克教授写道 “表扬孩子,关键点就在于你在给孩子灌输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聪明”、“漂亮”、“很棒”、“有天赋”这一类宽泛的词语,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于天赋,而这种天生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孩子就会出现“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聪明就够了,而不选择努力。

那么如何夸奖孩子,才能形成“成长型思维”呢?

不要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漂亮”这类词语夸奖孩子,准确地 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

夸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付出了努力才获得成功,而非天赋。

及时肯定孩子的付出, 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他才能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史蒂芬·葛雷小时候,从冰箱里拿牛奶,因为瓶子太滑没抓住,牛奶掉在了地上,流得满地都是。

妈妈看见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妈妈带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 *** ,找出最稳妥的 *** ,并让他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就因为妈妈对他犯错后的宽容和正确引导,才让史蒂芬·葛雷形成了 不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智者说: “一次次的错误。”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积累起来的。

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 我们不要将目光盯在孩子犯下的错误上 ,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如何让孩子在失败中爬起来,找到犯错的原因,规避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爱迪生曾经说: 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地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指出: “ 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

孩子犯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要把孩子的 探索 欲吓回去,不要让孩子小心翼翼地躲在壳里不敢出来。

美团的王兴,是一个拥有强悍学习力的人,他热爱读书吸取知识,他和各行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交流经验,学习管理体系。

世界界十大AI科学家之一,全球AI专业会议NIPS基金会主席74岁的特伦斯·谢诺夫斯基曾指出, 时代不会抛弃你,但那些更优秀的人会取代你。要想保持优秀,你必须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自传里也曾说: 在大自然的 历史 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更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

这句话与特伦斯的看法 如出一辙 。

孩子小时候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其中一个 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习力。

爱学习,爱读书的孩子,时刻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思想交流,他们的脑中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冲击, 这些不断累积的知识,就成为了孩子成长强大的助推器。

他们不需要再自己摸索着前进,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书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爱读书学习的孩子,眼界宽,格局大,目光更远。

所以, 想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前进,不会被时代抛弃!

教育是什么?不是一直手把手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是让孩子拥有一种成长的思维模式,一种努力成长的能力,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只有这样,孩子才算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拥有在这个世界上勇往直前的底气!

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排名) 第1张

不要夸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这4种表扬方式更管用

导读:不要夸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这4种表扬方式更管用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 育儿 资讯,如果对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我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不要夸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这4种表扬方式更管用!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国外的研究表明,经常被表扬的孩子的成功率是很少被表扬的孩子的成功率的5倍,可以看出经常被表扬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我们现在喜欢表扬孩子,只要孩子表现良好,我们都会随随便便地赞美孩子“你真棒!”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表扬方式,增强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会鼓励我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会发现此技巧并非每次都能奏效,并且孩子会有一些异常。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领导的团队在10年后进行了一项赞美儿童的实验。

来自20所学校的40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之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完成简单的谜题,然后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称赞“你很聪明”,另一组称赞“你很努力,所以表现很好”。

第二个实验:让孩子们选择难度不同的谜题。大多数因聪明而被赞扬的孩子选择了简单的任务。90%的因努力工作而受到称赞的孩子选择了更困难的任务。

第三个实验:任务很艰巨,哈兹全都失败了。以聪明为人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很灰心。因努力工作而受到赞扬的孩子们认为他们工作不够努力,必须继续努力。

第四个实验:重复之一次的难度。被称赞为聪明人的孩子从之一次开始就退缩约20%;因努力工作而受到赞扬的孩子的考试成绩提高了30%。

研究证明,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倾向于陷入“固定思维”,认为他们的素质或智力是恒定的,成功源于您的卓越成就,使人们容易受到伤害。一种“成长心态”,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或智慧,并且人们容易养成进取精神。

德怀克教授的实验告诉我们:“称赞孩子的才干而不是努力,策略和选择会长期破坏他的成长心态!”

当我们赞美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赞美他们的智力。

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我们会说“你真聪明!”

这个孩子的素质很好,我们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如果孩子在运动中表现出色,我们会说“你真的很强壮!”

孩子们特别遵守规则和规矩,我们会说“你真的听话!”

我们经常说:“你是更好的”,“你是我的骄傲”等等。

所有这些美丽的话语并没有赞美孩子们的努力,只专注于最终的结果。孩子们没有经历被赞美的喜悦。造成这种结果的不是他的努力,而是他应该产生这样的结果。

面对新的挑战时,为了保持以前的智慧和理解力,孩子会选择避免遇到更困难的问题,而选择更简单的问题,这样他就不会犯错,并且总是会受到表扬。孩子们会变得不愿意进步。

赞美孩子的光彩

每个孩子都有亮点和缺点。通常,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孩子们的亮点和赞美,而不是坚持小辫子,扩大错误并忽略优点。

例如,孩子最近的写作有一些问题,并且整体外观非常难看。我真的很想教孩子一堂课,但这会使孩子更加灰心,无法找到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无论这些单词有多糟糕,总有一些很出色。我们也可以赞美孩子,并增强孩子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逐一找出孩子们写的好单词并赞美他们。“这些单词写得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得很好!!”这是为了鼓励孩子朝好的方面发展。

称赞您的孩子真诚

如果父母在称赞孩子时不谨慎,真诚和敷衍,那么孩子们就不会感到被称赞的乐趣。

您正在看 *** ,孩子画了一张照片,高高兴兴地找您称赞。您没有抬起头,仍然在玩手机,并随便说:“您看起来很好,您很棒!”您认为,孩子会喜欢它的。如果我甚至不看它,我说它很漂亮。

这时,您应该放下 *** 。拿孩子的画,仔细看一下,指出最辉煌的地方,赞美孩子,“您的设计非常生动,您的配色非常柔和,这只小动物很可爱!”这个孩子一定知道你在认真地欣赏他的画。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种恭维是真诚的,孩子可以感谢父母的照顾。

@柠檬橙妈妈:好孩子都被吹牛,但只有好孩子才能吹牛。称赞的孩子必须注意 *** 和 *** ,并使用诸如“你真棒”之类的简单而敷衍的词汇,但要真诚而具体地称赞孩子,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成为有成长观念的人。

我是一个家庭教育老师,一个高级的产科教师,也是一个多平台的 育儿 作者。跟随我给你带来实用的母性和 育儿 知识。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问,请发私信,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让你作为一个家长突然敞开心扉,不再孤独地走上 育儿 之路。

斯坦福大学教授曝光:一条能让你节省数万元的孩子夸奖定理

我们小时候取得成绩,最想得到的无非父母的夸奖。渴求度甚至超过了每周几毛的零花钱。

只可惜那个年代人们被生活压得含蓄,父母眼中的喜悦总是难得溢出嘴边变作夸奖。

所以当年的孩子,现在的家长,免不了对自己的孩子多夸奖几句,一是看见孩子做出成绩实在欢喜,二是不让孩子承受当年的遗憾, 三是鼓励孩子奋勇向前,再创新高。

但你知不知道,夸奖也需要分很多的 *** , 如果一昧的夸奖孩子聪明,非但对孩子未来发展没有益处,甚至耽误了他的一生!

01

那为什么不能夸奖孩子聪明呢?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曾召集了一批 5 年级的孩子,随机分成两个组。

当之一组孩子独立完成题目,完成的很好,她会夸奖道:你太聪明伶俐了。

第二组孩子独立完成同样的题目时,同样完成的很好。她换了一种方式夸奖道:你很努力、很认真的完成了题目。

随后她进行了研究的第二部分,这一次参与者要从两道题目中选一。其中一道题目相对简单,他们都能完成的很好,另一道题比较难,但他们能从中学习到很多。

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中,一半选择了难的、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的题目。而另一组被夸奖努力认真的孩子,90%以上都选择了能学习到更多的难题。

研究进行到了第三部分,这次,她要求做他们做一道非常难的题目,一道几乎无解的题目。

被夸奖很聪明的那一组,没有坚持很久,并且感觉很沮丧,很快就放弃了。

相反的之前被告知很努力很认真的那一组孩子,比之一组孩子坚持了更长的时间并且很享受解题的过程,尽管他们最终没有解决这道难题。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夸奖方式导致了孩子行为上的巨大差距!

02

对此卡罗尔·德维克的解释是:

所以我们如果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这不仅耽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没有益处,更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03

父母的表扬,是孩子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的表扬和肯定,是3-6岁幼儿行动和探究动力的主要来源。正确并善于运用表扬,对孩子行为及性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只表扬孩子努力,未免显得有些单调,时间长了效果也会减退。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教育界则流传着一份表扬孩子的“话术手册”,专门用来正确的表扬孩子, 为此我们奇度老师特地将它翻译了出来。

当你想表扬孩子“你真棒”或“你真聪明”时,不妨从中挑选一句来替换。表扬孩子的同时,还能和他(她)共同学习英语。

1.Good Job! 干得好!

2. Excellent! 太出色了!

3 You tried very hard. 你很努力了。

4. You’re so sweet. 你真甜蜜。

5. Thank you . 谢谢。

6. Good for you! 对你来说太好了。

7. I can see the progress. 我已经看到了进步.

8. You’re special. 你是独特的。

9. Wow! 哇!(叫绝声)

10. I trust you.我相信你。

11. That’s amazing! 这太令人惊叹了!

12. How nice! 你多好啊!

13. Great! 太伟大了!

14. You’re adorable. 你真可爱。

15. I’m proud of you. 我为你骄傲。

16. I knew you could do it. 我知道你能做到。

17. Awesome! 了不起!

18. Super! 好极了!

19. You’re a good helper. 你是个好帮手。

20. You’re exciting. 你真令人激动。

21. You’re beautiful. 你太美了。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往往决定孩子的未来,而父母往往能够决定孩子的童年。

表扬无疑是父母增加孩子幸福感,教育孩子的坚固砖石,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希望各位父母都能妥善利用,为孩子搭建出通向更高层次的阶梯。

朱棣文,朱棣文为什么以为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一场玩笑?

朱棣文为什么以为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一场玩笑?

朱棣文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 *** *** 惊醒,打 *** 的是他的学生,那学生激动地说道:“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还在睡梦中的朱棣文以为是哪个学生的恶作剧,于是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开什么玩笑!”

可是,刚刚放下 *** ,一名记者又来 *** 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只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后来 *** 不断打进来,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关人员告诉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在互联网中传开了,朱棣文这才相信获奖是真的。

朱棣文不轻易相信自己获奖,这与他平时为人非常谦逊有关,他从事研究工作总是如痴如醉,很入迷,这也怪不得他对获奖一事以为只是一场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他仍然平静得异平寻常,他说:“获奖只是说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想想看有这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学家都没有得奖,我便不会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地去学校上课。”

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朱棣文是怎么样成为1997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

自1985年以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朱棣文(1948~)在“激光冷却”方面做了令人注目的工作,他也因此成为1997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朱棣文有哪些成功故事?

朱棣文小时候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从而造就了他一双灵巧的手。

他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的精神和品德并不宽裕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他不骄不躁、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中学毕业,他进入美国知名学府、也是华裔较多的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1970年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他工作生活十分繁忙,但精力充沛,他带着8个博士生,指导两个博士后,每年还给硕士研究生开两门课,还要从事自己的原子物理学研究。

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烹饪,烧得一手好中国菜,在研究工作之余,下厨做菜,他甚至将实验也称为做菜。“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是做菜和做实验的相通之处,也是他突破科学研究瓶颈,创造科学奇迹的秘诀之一。他爱好打网球、游泳和骑自行车。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博士生金政说“我觉得朱教授活得并不累,因为他太爱物理学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和学习,不骄不躁,锲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新的结果。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之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

当有人告诉朱棣文他获诺贝尔奖时,他的之一反应是:“别开玩笑!”当有人问他怎么处理奖金时,他说打算买辆山地自行车。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还在睡觉,却被一阵急促的 *** *** 惊醒了。他睡眼惺忪地拿起 *** ,听到他的一个学生激动地说:“朱教授,恭喜你获得诺贝尔奖了!”经常爱跟学生逗笑的朱棣文认为这肯定是他的学生在搞恶作剧,所以他满不在乎的说了一句“别开玩笑!”然后就挂上了 *** ,打算接着睡。可是亲友同事学生们的 *** 却接二连三地打进来,对他获奖表示祝贺,但他仍不相信。

后来他又接到媒体打来的 *** ,这时他还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打 *** 向斯坦福大学新闻社求证,新闻社答复确有其事,朱棣文才确信这不是玩笑。此刻他家里已炸了窝,媒体记者、摄像机一涌而入,把他的家闹翻了天。但正好那天他还有课,他可不想因此耽误了教学,所以仍和往常一样去上课。媒体记者们也跟着涌进教室。他的学生们已知道了消息,当他走进教室时,全体起立热烈鼓掌祝贺,紧接着就是七嘴八舌地提问:“嗨,你为什么获奖?”“你做了什么事?”“以前怎么没听你讲过?”朱棣文只好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说明了一下,才得以继续上课。课后,斯坦福大学特意为他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同时,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各方发出的贺信贺电雪片般向他飞来,世界各大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我只是运气比较好。”他只得到100万美元中的1/3,“山姆大叔”还要拿走一半,真正到手的只有十几万美元。他要用这些钱还一些家庭贷款,给孩子们的教育投点资,至于他自己,只想买一辆山地自行车,如此而已。

朱棣文为人谦虚,得奖后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聪明,但常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会思维枯竭。就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心态,才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让别人超越自己。由此我们可知,正是因为朱棣文不骄不躁,锲而不舍的信念从而成就了他的人生!

朱棣文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朱棣文简介:姓名:朱棣文(StevenChu);

出生年代:1948年;

职称:物理科学家;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20世纪40年代来到美国。朱棣文排行老二。

朱棣文197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3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 *** 、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开始,他在史丹福大学任教物理和应用物理,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1990至1993年他还担任了该校物理系之一位华人主任。

朱棣文是之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这成就使他在198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93年他更获得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一天,他步进殿堂,领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他得奖是因为他研究出新的 *** ,用激光把原子冷冻至超低温。他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发展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

太仓朱棣文小学的闹鬼事件。

中国的教育是无神论,难道还有有鬼论。什么闹鬼的都是人为事件,把那只鬼捉住就没有闹鬼的事情了。

朱棣文前妻是谁

李静贞,天津市人,天津大学校长、国民 *** 教育部长李书田之女,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之母,化工博士朱汝瑾之妻。前妻是Lisa Chu-Thielbar有两个孩子(丽莎 找不到确切的具体信息)

朱棣文和骆家辉还会说汉语吗?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骆家辉肯定会说,朱棣文基本上不会说。

骆家辉尽管是在美国长大,但他在广州工作过,而且经常回国,同我国的各界经英交往频繁,他也用过中文演讲。所以,他是懂汉语的,而且说的非常流利。 朱棣文应该是不会说汉语的,他本人长期在国外,很少回国,同国内交往也不太多。加上他本人由是个科学家,没有太多时间学汉语,所以说他是不会说汉语的,当然,简单的中国话,他也能说几句。 其实美国有很多高官都会说中国话,包括美国财长盖特纳,大部分华人都是懂汉语的。 诺贝尔奖(1)玩笑(1)

那些名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895年,地理学,文学学士。

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是斯坦福的顶尖人才之一。大一时,他就成为班里的会计,以及学校足球队、棒球队的经理人。

2.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42,MBA,辍学。

美国第35届总统。曾就读斯坦福大学MBA项目,但后因辍学并未拿到毕业证书。

3.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1960,就读本科一年后,离开学校从事教会工作,并在杨百翰大学(BYU)完成学业。

2003年至2007年任美国马塞诸塞州(Massachusetts)州长。后因与奥巴马医改同样名声大噪的罗姆尼医改(RomneyCare)而闻名。而今,罗姆尼正在为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而奔波。

4.约翰·斯坦培克(John Steinback)——19世纪20年代早期,未毕业。

普利策奖获得者,代表作《愤怒的葡萄》。19世纪20年代早期的时候,斯坦培克曾短暂得就读斯坦福大学,但是他并未拿到一张毕业证书。

5.穆克什·安巴尼 (Mukesh Ambani)——19世纪80年代攻MBA,一年之后辍学。

安巴尼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巨子,印度电影《古鲁》的灵感就是来源于他的成功人生。在《201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安巴尼排名第四,并稳居印度首位。

6.杜丽斯·费舍尔(Doris Fisher)——19世纪50年代,理学学士。

美国服装巨头盖普集团(GAP)创始人。据福布斯,费舍尔位列亿万富豪,资产23亿美元。

7.菲尔·奈特(Phil Knight)——1962,MBA

耐克公司(Nike)创始人兼董事长。在就读斯坦福的时候,奈特就已经有了创造Nike的想法。

8.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1980年攻读MBA,但是不到两个月就辍学。

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之所以辍学,是因为他受到比尔·盖茨赏识,就任其业务经理。他也是微软的之一任业务经理。

9.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1972,英文,文学学士

美国著名演员。成名作电影《异形》(1979)。获得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更佳女主角提名和更佳女配角——《雾锁危情》(Gorillas in the

Mist,1988)。

10.萨莉·莱德(Sally Ride)——1973,物理学,理学学士

1983年,之一个踏入太空的美国女人。现在,她在斯坦福大学教授物理学。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真正厉害的人,都具备这一点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并且有些差别是很难逾越的。

所以每次当我听到或看到比自己厉害的人,甚至于特别厉害的人时,我都会仔细观察,这人到底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凭什么他就能行,然后去借鉴和学习。

尤其是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和结识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很多世俗眼中的差别只是表面上的,或者说浅层次的,真正的差别在思维上面。

更清晰来说就是,是否具备足够的成长型思维,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他可能十年如一日没啥进步,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她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并受到比尔盖茨的推崇,书名叫《终身成长》。

卡罗尔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并提出,归根结底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成功者是成长型思维,而失败者是固定型思维。

两种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因此,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可控因素很少,自己不过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因此,心智在年轻尚轻时就停止发育,一直守至终老,才与身体一起埋藏。

所以,人生路上,若想取得不错的成绩,首先就要培养成长型思维,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之一步就是学会接纳: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环境。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比较佩服《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似乎是一个天生就能接纳一切的人。

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坚毅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因为他的笨,让全连队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连队战士为之骄傲。

或许他不知道什么是接纳,但是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行动,都把接纳发挥的淋漓尽致。

接纳自己,知道自己的傻和笨拙,于是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碰到不知道的,他不耻下问,其他人休息了,他还在练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始终不抛弃不放弃。

接纳他人,不对任何人摆谱摆架子,始终保持他的纯朴和善良,因为他的姿态放的足够低,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他也就吸取了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水低成海,人低成圣。

接纳环境,不抱怨,不放弃,即使老家的房子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瓦砾,他依然迈出向前的步伐,即使生活给了一手最烂的牌,他依然努力打的无限精彩。

当一个人懂得接纳,他的生命就是向上的,他的心态就是宽容的,他的思维就是积极的。成长型思维,从 学会接纳 开始。

如果说财富决定了人的阶级,大致分为穷人、中产、富人。

那么,思维则决定了人生的层次,越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人生层次越高,不只是物质上的层次,更是精神上的层次。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看问题是看全局和未来发展,而不是眼前和鸡毛蒜皮。

因此,他能从弱小者到走向强大,能从失败者到绝地反击,能从堕落者到重拾勇气。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层级的跃迁。

我深为敬仰的企业家孙宏斌,就是这样一位具备超强成长型思维的人。

92年,当时的联想太子孙宏斌,被掌舵人柳传志亲手送进监狱,大好前程,就此日薄西山。两年后,孙宏斌出狱,一无所有,他要求见柳传志一面,是要报仇吗?

当然不是,他恳求柳传志帮他一把,投资他创业,柳老爷子也很爽快,直接给了50万,孙宏斌也拿着这笔钱,创办了顺驰房地产,后来竟然成为地产大鳄,与王石叫板。

无独有偶,与之相似甚至更为传奇的故事,也发生在史玉柱身上。

96年,巨人史玉柱在巨人大厦资金链出现问题之后,并没有自乱阵脚,一蹶不振,而是发挥他超越常人的营销思维,用尽全力打造出“脑白金”这样一个品牌,迅速占领礼品和老年市场,然后东山再起,风采不减当年。

有人评价史玉柱的一生是创业圈绝无仅有的一例,他真正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再大起。

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家,史玉柱演绎的真实故事,情节之丰富,命运之跌宕,堪称传奇。

他说, 我觉得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那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

像孙宏斌和史玉柱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字典是没有“永远失败”这几个字,现实给他的打击和磨难,他都当作向上生长的基石,所以无论何时,他都能绝地反击,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更高层次。

真正成大器之人,绝不关注一时输赢,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目标,人生每一个节点,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次突破层次的契机,这也是成长型思维的终极体现。

成长型思维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生时态和最终结局。

有人把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做了几个实例分析,我觉得非常准确。

①固定思维的人规避挑战,成长思维的人欢迎挑战。

②固定思维的人痛恨变化,成长思维的人拥抱变化。

③固定思维的人老是关注限制,成长思维的人总是寻找机会。

④固定思维的人不接受批评,成长思维的人珍视反馈、主动学习。

⑤固定思维的人喜欢呆在舒适区中,成长思维的人喜欢探索新事物。

⑥固定思维的人有时候觉得努力是无用功,成长思维的人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⑦固定思维的人在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成长思维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⑧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成长思维的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虽然不够全面,但只要真正做到其中几个点,就已经能超越大部分人了。

成长型思维如此重要,那怎样培养成长型思维了?

之一,成长型思维需要接受。 每个人天生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结合体,所以对于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我们要抱以积极的心态去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接受或许是不易的,因为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但是当我们努力做好这一小步,人生就会前进一大步。

第二,成长型思维需要思考。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道理和规律,所以我们要学会总结、归纳和思考。

尤其是当我们发觉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时,更加要去思考引发自己固定型思维背后的原因,以便于指导自己下一次的行动,更好的规避固定型思维,发挥成长型思维。

第三,成长型思维需要改变。 通过第二步,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

接着,我们就要去行动和改变,用成长型思维去和它沟通,指导它,影响它,慢慢它就会改变,然后支持你、帮助你。

成长是伴随人一生的,成事是不可能预见的,成器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当我们培养出足够的成长型思维时,这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