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海百合亚门的海百合纲,为海生群居动物,因形体似百合花而得名。身体分根、茎、冠三部分,冠部又分为萼和腕,均由钙质骨板组成。萼常呈球形或杯形,由交错排列的几圈钙质骨板组成,其上有小骨板组成的萼盖。腕由许多腕板组成,腕上长有羽肢。茎由许多茎板叠置而成,茎板长短不一,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五角星形等。海百合最早出现于早奥陶世,到早石炭世达到鼎盛时代,延续至今,属珍贵的活化石(图9.41,图9.42)。
海百合以保存有茎、萼、腕者为上品,既有刚健挺拔之体态,又不乏婀娜多姿之娇柔。曹新华更赋诗赞美:“似花似叶意朦胧,似茎似根出浪中。玉立亭亭海百合,装潢昔日水晶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国贵州、四川、河北等奥陶纪至侏罗纪海相地层的灰岩、泥灰岩中均发现有海百合化石。其中贵州关岭地区所产的海百合化石十分有名,不仅萼、茎、腕羽纹理清晰,甚至连根部也能完整保留,高度可超过1m。腕羽展开时,直径足有40多厘米,是一座难得的天然赏石佳品。含海百合化石十分丰富的灰岩称海百合茎灰岩,在鄂西南和南沙群岛地区,人们采集这些具有绿、黄、灰、红各色的岩石,磨制成各种工艺品并赋予“百合玉”的美称,海百合茎板横截面的多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现于表面,宛如落花点缀,颇受人们喜爱。
2020年9月,巴彦淖尔市地质公园管理局戴瑞明、贾胜等人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开展“巴彦淖尔古生物化石调查”课题过程中,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海力素以南5公里处宝日汉图地区的一处石炭系海相沉积岩中发现距今3.2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最近通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相关专家鉴定,此化石为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种棘皮类海洋动物。海百合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一个完整的海百合由冠、茎和根三部分组成,因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海百合是棘皮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熟悉的海胆、海参和海星都是棘皮动物。
海百合
海参、海星、海胆
这次海百合化石是在巴彦淖尔之一次发现,它的发现将巴彦淖尔市古生物的时代纪向前推进了1亿多年,也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海洋的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
巴彦淖尔日报社通讯员:戴瑞明 孙赫
最近,云南昆明工学院两名科技人员,在云南两部采集到千枚古生代海百合化石。其中的8个属、39个种为世界首次发现。
古生代海百合是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因形似盛开的百合花而得名。它所形成的化石在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化石完整程度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他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他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丰富,甚至可以成为建造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但所见到的,多为分散的茎环。海百合化石的主要成分是单晶的方解石,通常是白色的,有时会混入三价铁离子,呈现鲜艳的红色,在青灰色围岩的衬托下十分美丽。含海百合化石十分丰富的灰岩被地质学家称为海百合茎灰岩,一些当地的居民,开采出这些岩石,磨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美其名曰“百合玉”,深受人们的喜欢。
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它们常遭鱼群蹂躏,一些被咬断茎杆,一些被吃掉花儿,落下悲惨的结局。在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大海中,曾有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难不死存活下来。因为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杆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生死攸关。这种没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称做“海中仙女”。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毫不留情, 狠下毒手。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翩翩起舞。它们捕食的 *** ,还是老样子——腕枝迎向水流,平展开来,像一张 蜘蛛的捕虫网,守株待兔,专等送食上门。
由于羽星可自由行动,身体又能随环境改变颜色,它们便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它们喜欢以珊瑚礁为家,因为那儿海水温暖,生物种类繁多,求食也容易。而那种有柄的海百合,适应能力差,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数量也就日渐稀少, 现存仅70来种。没准几百年之后,它们便会给鱼儿吃得一个不剩,永远从大海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