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是哪个朝代的画家(马远北京女医生)

2023-03-24 6:47:17 体育信息 maimiu

导语: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下面我为你整理的马远是哪个朝代的画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马远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山西永济人,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南宋四大家之一。光宗、宁宗时期曾为画院待诏。画法受其家学影响较大,并师法李唐山水,后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山水画善于取景,常能以偏概全,从小中见大,故时人称之为“马一角”;用笔上,扩大了斧劈皴法,并擅用勾线,画山石喜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淋漓畅快,且棱角分明。马远独创勾线画法,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现存作品较多,著名的有:《踏歌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华灯侍宴图》两本,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藏于重庆市博物馆;《梅石溪凫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欢梅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还藏有其《西园雅集图》卷,亦为马远真迹。

作品一:《秋江渔隐图》

宋马远《秋江渔隐图》 绢本墨笔。纵37厘米 横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远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联系: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这幅《秋江渔隐图》是马远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他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所称道。

作品二:《梅石溪凫图》

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添了许多生趣。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是此画更大特点之所在。“马一角”之名称雅号也可以从此画中观出一二意味。

《梅石溪凫图》除此构图巧思之外,在用笔上也是颇具特色的。如图中左下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笔法有力明晰,横出之石则用晕染之笔,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顿然消失,而且还衬托出些许空远之感。点苔儿笔用在岸边与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润,岸之平淡则有几许浓郁生气。梅枝如虬龙展体,铁臂横伸,笔法劲硬有力却又不失曲折游动之变化,梅花点缀更丰富了枝干的动感,与戏水野凫相映成趣。构图之巧与用笔之活,皆成趣味,简洁明快,雅意横生。落款也有独到之处。在此画中,既未见题辞,也未见作者印章,而且作者的题名落款如不细心观看尚不易找到。原来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用笔题在巨岩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由此也可见作者构思巧妙,用心独到。

作品三:寒江独钓图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联系:℡☎联系: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现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马远北京女医生(北京女医生扎根陕北50多年 只为兑现承诺) 第1张

山色空蒙诗意浓一赏析宋朝马远的山水画。(赏名画,读故事集)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和山水绘画宋朝已达到顶峰时期,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北宋以范宽为代表的山水绘画是写实手法,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绘,全景构图,大山大水有雄健恢宏之美。

山水绘画发展到南宋时期画风突变,以马远、夏圭为代表山水绘画独树一帜,小景构图,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突出景观。这种简洁有力构图,称为“边角之景”,马远别称“马一角。”

从北宋的现实主义绘画转变为南宋的浪漫主义画作,所描绘的是心中的山水,具有文人的诗意。

如果把范宽的绘画风格比喻成粗犷豪迈的陕北壮汉,那么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则是温婉灵动秀美干练的江南女子,吸人眼球,眷恋忘返。

世人熟知的马远作品巜寒江独钓图》。空阔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有鱼儿正在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联系:℡☎联系: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

其他若大画面皆为空白,然而这空白表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给观赏者飘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绘画艺术上讲究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巜寒江独钓图》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一诗一画,可以领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马远的传世名作《踏歌图》。属中国古画,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淡设色,绢本水墨画。长191.8厘米,宽104.5厘米。

“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与现在藏族的锅庄舞类似。

巜踏歌图》表现的是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此画分三部构图,远景危峰屏立奇峰对峙,仿佛几把利剑直插云霄,青翠的竹林与松柏掩映于峰峦之中。

近景清静深秀的山弯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

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身,舞态可人。后行者肩扛竹棍,上挑葫芦,身前倾腰℡☎联系:弯,和节而踏。

四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垅道左边扭头回看的两个孩童给画面增添了童趣,老少相宜人乐丰年的景象跃然于画之中。

垅道两旁潺潺溪水清流回转,兀突的高大岩石挺立,青翠的玉竹和着虬枝多姿的柳树随风拂摆。观者心旷神怡仿佛能侧耳倾听到农民丰收之年的欢歌笑语。

中景空白,云雾缭绕,雾气迷漫,时而蒙蒙细雨绵绵而落。中景与远景天空遥相呼应,气韵生动。

画面顶端,是南宋皇帝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亦是宋朝皇帝对丰收景象和太平盛世的企盼。

此画构图新颖独特,虽然不是马远惯用的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融入边角之景的法则,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

笔法苍润有力,线条流畅劲秀。卧石和秀峰主要是大斧劈皴,远景秀峰夹用些长披麻皴法,岩石凝重,秀峰险峭。

全图设色简练清秀,把环山抱水复杂的景物与六个人物巧妙地安排穿插,层次清晰远近分明,展现了马远清旷秀劲的绘画风格。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字遥父,号钦山,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太爷、爷爷、大伯、父亲和哥哥皆为宋代知名画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后跟李唐学画,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风格独特,富有诗意。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绘画标志着南宋绘画特色。

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屈指可数。《踏歌图》、《梅石溪鸟图》、《石壁远看图》、《高阁听秋图》等大幅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小幅真品被台北、上海和美国博物馆收藏,少量作品散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市场中已不易见到马远作品,偶尔会有收藏家拿出交易。1986年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过马远的巜山水十开册》,作品为绢本,以31.9万美元成交。

“山色空蒙诗意浓”。若把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比喻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西子”,你是否已留恋忘返了呢?

【宋画之妙】马远、夏圭:一角画韵 以小见大

南宋 马远 《水图》 局部

中国人有这样的观点,长江白沙无数,却可一尘观之;大海浩瀚万千,却可一沤见之;群山巍峨绵延,一拳石约略知之;更有那一叶落,知劲秋;月圆,知宇宙;一朵℡☎联系: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中的一个大问题,它反映了中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是代表东方美学传统的最有魅力的观念之一。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中国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说的是南宋两位画家,一是马远,一是夏圭,两人都是有独 *** 献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尤其对“以小见大”体会深刻。

马一角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

《踏歌图》 局部

马远的山水画和全景山水有很大不同,他的画多取寥寥一角,景物少,用笔简率,《格古要论》说他:“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总之一切都作了简略的处理。

南宋 马远 《对月图》

绢本淡设色,纵149.7厘米,横7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他的《雪滩双鹭图》,远处画雪山绵绵,空蒙一片,近置溪流,冰棱历历,岸边枯荻老树参差,有数只白鹭闲憩,卷缩畏寒,表现了中国画习见的荒寒境界。此图就体现了马远绘画简而刚的特点,山色溪涧皆在烟色℡☎联系:茫中,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弯,简率中透露出清旷之旨,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韵长。从一角而至于广袤,由有限而至于无限,这里就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智慧。

南宋 马远 《雪滩双鹭图》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他著名的水图卷也十分精妙,这些水图每幅不过画波纹数缕,却提名为“长江万顷”、“云生沧海”、“黄河逆流”等等,以几缕波纹,却要表现长江、苍海、黄河等的浩瀚,所体现正是“一沤大海”、“恒河℡☎联系:尘”、“一勺水也有曲处”的中国艺术精神。

李日华评马远《水图卷》云:“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具在。”李日华有这样的观点:“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得性是更高的,马远的画获得性之评。尤其是《秋水回波》对光与影的处理,真是将世界的℡☎联系:妙传达了出来。

《水图》共有十二段。除之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一 波蹙金风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二 洞庭风细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三 层波叠浪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四 寒塘清浅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五 长江万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六 黄河逆流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七 秋水回波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八 云生沧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九 湖光潋滟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 云舒浪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一 晓日烘山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二 细浪漂漂

夏半边

夏圭的小景也很有特色,他主要画水乡景色,水光潋滟,烟雾蒸腾,别具风味。他画烟村、渔舍、云树、雾林等平凡的景物,最是见长,他将禅家的平常心落实到画中,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对世界的感悟。

南宋 夏圭 《烟岫林居图》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烟岫林居图》就是典型的夏半边的构图 *** ,山取一角,树取几枝,宅露一线,一切都在遮遮掩掩、迷迷蒙蒙中。夏圭山水初师李唐,后受马远影响,一角的马画,和他的半景式构图,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格古要论》评他的画说:“夏圭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有夹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画成,秃兀奇怪,气韵尤高。”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一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二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三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四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五

马、夏的表现 *** 不只是他们个人的特别趣味,其实,在中国画史上是有普遍性的。当代中国画研究者沈迈士先生说:“中国画的特长即是 ‘以小见大’,这种手法自隋唐以来逐渐成长,趋于成熟,到北宋达到神妙的境界。”“以小见大”是中国画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置,但更多的是追求在℡☎联系:小精制的景观中展现广阔的境界,意象是精℡☎联系:的,韵味却是幽远的。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