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佩雷拉小镇,我们一路北上,抵达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Madellin麦德林。
从佩雷拉到麦德林,一查地图,两地相距不到300公里,6个多小时大巴,比起之前动不动就十多个小时的路程,我心想:这趟省下机票了!
机票是省下来了,肚子一路却很不省心。300公里倒不是很远,但时速只有50公里/小时不到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基本是盘山而上,穿山越岭,傍山而下,全是绕弯子。我第一次吐的前胸贴后背,守在大巴的厕所门口不肯走。
摇摇晃晃,终于到了麦德林的住处。窗外灯火阑珊,我却无心赏景。
接下来的三天,为了好好弥补在车上的遭罪,我们启启动了“ 腹愁者联盟 ”计划,每天都都要逛会超市,召唤了不同的符合我们口味的川菜英雄,救我们于南美的各种烤鸡和牛肉饭当中。
以前美食都是甜大厨一个人包圆了,而此番我也贡献了两道菜,获得大厨首肯,开心!利用有限的食材和调料,看看我们的杰作吧:麻辣肚条,爆炒鸡杂,凉拌土豆片,酸柠檬泡凤爪,茄子红烧肉,荤地三鲜!每天一顿中餐,两位英雄,连续三天,终于拯救了我们的味蕾和思乡的忧愁。“腹愁者联盟”计划圆满成功!(猜猜哪两道是我的拿手菜?)
不过到了麦德林,哪能只有中餐的创新?要知道这个城市在二十年前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危险黑洞。世界*毒枭Pablo Escorba就出生和发展在这里。臭名昭著的麦德林集团总部就在这里,由大小近300名毒枭的操纵。该集团的2万多名专业毒贩活跃于拉美、美国、欧洲、澳洲甚至亚洲之间,组织之庞大,活动范围之广,是世界上其他任何犯罪集团所无法比拟的。鼎盛时期,它拥有设备先进的大型毒品工厂1067家及小型毒品加工厂4300多家和配套的现代化的毒品运输工具与网络,为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毒品市场提供大量可卡因,是美国可卡因市场的霸主。
麦德林集团凶狠残暴,豢养着大批武装人员与职业杀手,到处制造*事件。他们有自己的杀手组织,每年死在这些杀手中的人数以千计,其中不但有平民,还有一些个体毒贩,甚至还有警察、法官、参议员和总统候选人。总之凡是妨碍他们销售毒品的人就要杀死。可想而知,麦德林这座城市以前说是人间地狱并不夸张。而正因为如此,哥伦比亚一时也成为旅游禁地,无人敢来。
那现在的麦德林是怎样的呢?还充斥着*犯罪吗?人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吗?
这三天我所看到的不过是飞驰而过的地铁和电车。
奔腾而起的骏马雕塑耸立在闹市。
富有特色的教堂建筑吸引着无数游人。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广场公园比比皆是。
事实上,据称随着哥伦比亚新摩天大楼的建设,麦德林目前超过了所有其他主要哥伦比亚的城市,包括首都波哥大,在施工和新高层提出的发展。截至2014年,共有在建的127高楼在麦德林,包括40个正在规划中。这个数据到今天应该远远不止了。
而麦德林因为在改善城市方面的成就,2013年被评选为“年度创新型城市,击败了纽约和特拉维夫。全世界的市长们更是争先恐后的考察和取经。
麦德林从一个毒枭占领的地狱之城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天堂之都。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城市中的博物馆,最有意思的要属位于市中心的“胖子博物馆”,哈哈我自己取的名字,原因嘛一目了然,博物馆广场的雕塑都是下面这种体型臃肿以表现人物丰韵的。
博物馆真名是Museo de Antioquia,里面展出的是就是哥伦比亚离经叛道的大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的作品。当全世界都在仰慕A4腰,效仿锥子脸,雕琢S身型,崇尚“瘦”无止境的Lifestyle的时候,他把画笔下的一切都变得圆滚滚的,画风独到,尤其是女人,一起先来感受一下。
不过大师说他从来不是为胖人画肖像,他说:“我只是痴迷于'胖'所呈现出的体态美,以及如何通过体积超越现实的维度。我的艺术世界里,一只'丰满'的苹果会比一个真正的苹果更能表现出苹果的美学体验,艺术和现实是两个平行世界,前者能够表达出我想象中的丰润之美。很多艺术家通过色彩来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例如梵高和马蒂斯,而我则是通过体积感,实现我的艺术风格。”艺高人胆大,敢想敢做。
所以不仅是女生,上帝也不能幸免……
当时看到这两幅画,真是笑了好一会。
不光是画,还有雕塑。
一开始以为是艺术家的特立独行的画风,后来在大街上逛,我发现费老爷子并不是空穴来风。南美妇女的身材嘛,前凸后翘这四个字已经完全装不下她们傲人的身姿,所以就爆出来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爷子果然眼光独到。
2000 年,博特罗慷慨捐赠了一大批作品给祖国。波哥大共和银行获赠逾百件油画、素描和雕塑作品,还有他个人的大部分现当代艺术收藏,包括毕沙罗、柯罗、莫奈、雷诺阿、毕加索、德加、马蒂斯、贝克曼、培根和达利的作品。家乡麦德林的安蒂奥基*物馆得到了博特罗的 140 件作品和 21 件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博物馆外的广场也从此更名博特罗广场。他还捐赠了 23 件雕塑作为麦德林*性的城市雕塑。不算在此前后规模较小的捐赠,这批艺术品对哥伦比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今天,哥伦比亚人民不需再面对我从前的问题。我学画期间除了拉丁美洲的作品,从未有机会欣赏过一幅原作。”多亏他的慷慨,我们才能现在欣赏到这样的独特的艺术,麦德林才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高雅气质。
最后特别奉上他最有名的《蒙娜丽莎》。对,没错!就是重新创作达芬奇的名作,不知他老人家九泉之下有知,作何感想?哈哈!
现在,在麦德林你可以随意在街头漫步,看看涂鸦和旧时的建筑;买一杯小摊贩的芒果汁或柠檬汁,;又或者是随意找一家咖啡店坐下,品尝来自本地的哥伦比亚黑咖啡。
或者你可以沿着穿城而过的麦德林河跑跑步,感受这里四季如春的温度和湿度,惬意自然。和路上的行人伸出大拇指,微微一笑,他们也能会心回敬你一份友好。
抑或是早晨拉开窗帘,和城市从山谷中一同醒来。阳光照射在摩天大楼上也照在我的脸庞,安第斯山脉环绕的地理环境愈发衬托出这里的美。
了解麦德林过去和看到它的现在,让我相信它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无论一个城市有怎样黑暗的过去,只要积极治理,发展民生,总能旧貌展新颜,焕发魅力;无论一个人现在感觉有多糟糕,跌落谷底,只要心生阳光,努力攀爬,总能重回*,绽放精彩!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行动起来!Let's get something done!
您想问的是费尔南多博特罗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吧。博特罗的作品具有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的特点。
博特罗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了哥伦比亚的文化风格,从传统人物到反映社会的题材,无一不呈现出他个人的才智和绘画的超人智能。
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雕塑家、画家,被认为哥伦比亚国家的荣耀和人民信仰之父。
部门内部每周都要做一篇自己喜爱或者特别关注的画家分享,这一期介绍的是我特别喜欢的费尔南多·博特罗,他是哥伦比亚*的雕塑家、画家也是哥伦比亚国家的荣耀和人民信仰之父。博特罗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了哥伦比亚的文化风格,从传统人物到反映社会的*题材,无一不呈现出他个人的才智和绘画的超人智能。
他所有的作品绘画也好、雕塑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胖胖的鼓鼓的。
他回答说:“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感和塑性。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没有关系。不只是人,我画的动物、水果、乐器也都是胀鼓鼓的。”
年幼时期,曾拜师学习斗牛,立志成为一名斗牛士。16岁时,发现绘画能够反映人类更强的搏斗精神,而后投身绘画事业。初期在 麦德林 画院学习,后到首都波哥大投奔名门大师。1952年只身赴欧洲学习西欧绘画技巧,曾在圣费尔南多画院接受名师指导,并于1955年在意大利研修西方绘画。1961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获得巨大反响。自1965年后,博特罗绘画日臻成熟,并自成一派,被人们誉“博特罗塑料艺术风格”。1966年,他在欧洲举办*画展,最为*的“平松一家”获得高度评价,自此,博特罗绘画作品及风格得到世界公认。自1978年,他开始在世界各地举办巡回展,主要国家有:挪威、瑞典、美国、意大利、波多黎各、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德国和法国。
博特罗关于马戏团魅力的解读,他对马戏的迷恋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和色彩,同样也是对于马戏表演者生活方式诗意的表达。
博特罗:对一位艺术家*的考验就是让其绘画橙子
即使橙子是自然界如此简单的一个元素,作为艺术家也必须能够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理念去进行艺术创作。当你欣赏名家的橙子作品时,你看到的应该是他自有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毕加索画的橙子跟梵高的橙子作品不一样,他们每个人会呈现出不同方式的艺术构思:对于颜色、和谐和构图平衡的不同理解。毋庸置疑,博特罗绘画的橙子展现出他自己的艺术理念:对于体积的探索,明亮的颜色与颜色的一致性。
他画了很多名画的另一个版本,有一种诙谐幽默在里面,让时常处在压力中的我们看到他的画作能够会心一笑。
细数一下自己做过的空间里还真有不少选用了这位大师的作品(当然都是手绘或复制品):
这些胖胖的人物放在我们工业风的办公空间里出奇的百搭,也让沉闷的办公空间顿时活灵活现,丰满的人物加上绚丽的色彩,有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并且是我们在别的画家那没见过的。这比什么抽象画、风景画有意思多了!
好看的家具、饰品有很多,但是搭出来有特点的空间却很少,好看的皮囊有很多,有意思的灵魂却很少。
博特罗定了自己的风格后数十年如一日的进行创作,这当中有将近十多年的时间他没有参加过艺术沙龙之类的活动,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一件事情一直持续去做,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同时也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
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最为国人所知的,要属他创作于1978年的肥胖版《蒙娜丽莎》。“博特罗作品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84岁的博特罗在接受专访时说:“有争议感也是艺术存在很重要的一点,这才会是一种*的艺术。这样你才会充分体现艺术家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志。艺术信念应该矢志不渝。”
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最为国人所知的,要属他创作于1978年的肥胖版《蒙娜丽莎》。虽然一望而知取材于达·芬奇的名作,却又被博特 罗以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了一番:蒙娜丽莎的头部和身体大大膨胀,撑满了画布,眉眼间挤到中央,成就博特罗固有的比例,背景里的山脉也被卡通化。
博特罗坚持画胖子画了几十年画成为蜚声世界的艺术家,除了蒙娜丽莎,他还把戈雅的玛哈画成了胖子,把顶着皇冠的教皇画成了胖子,把窈窕的芭蕾舞 演员也画成了胖子,胖子们的身体就像被塞进了一床棉被那样夸张地鼓起。“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偌大的展厅墙上, 挂满了膨胀的人物、水果、器具,除了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84幅油画和44幅素描,还有9座大型雕塑在室外展出。
记者得以专访了这位年逾八旬依然创作能力旺盛的艺术家,84岁的博特罗,戴着小圆眼镜,衣着雅皮, 谈着谈着就很容易将西班牙语与英语互相混淆,自成一体,形成一种特别的语言。正如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始终自视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博特 罗也认为自己创造的那些男女植根于“现实”。博特罗成名后慷慨捐赠了一大批自己收藏的艺术作品给祖国,包括毕沙罗、柯罗、莫奈、雷诺阿、毕加索、德加、马 蒂斯、培根和达利的作品在内,这成为哥伦比亚前所未有的巨大艺术财富,如此的慷慨,也是源自博特罗的原作情结:“我学画期间,从未有机会看过一幅经典名作 的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