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状元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馀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干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干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干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干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干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干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干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干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1、傅以渐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之一位状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
他体察民情,颇有政声,曾数次诏陈时务,请皇帝生养民力,与民休息。傅除书生意气更难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书。后因年迈不断上书告老还乡,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岁。
2、刘子壮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顺治九年(1652)卒于家乡,年仅四十三岁。刘子壮九岁时失去母亲,每念母辄为孺子泣,遂名其堂日屺思堂。著有《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诗集》《刘稚川先生稿》等书传世。
3、陈沆
陈沆[hàng](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
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年)。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年)。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4、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学校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之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5、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以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子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同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
江苏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中状元总共有六十人。
张损之,江苏人,隋朝状元。
归仁泽,江苏吴县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状元。
陆 扆,江苏苏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启二年)状元。进士9人。拜相,封吴郡公。后被朱全忠贬为濮州。
归 黯,江苏吴县人,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状元。
苏 检,江苏武功人,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状元。进士韦庄等28人。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归 佾,江苏苏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状元。进士26人。
归 系,江苏苏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状元。进士23人。
卢 郢,江苏南京人,966年(十国南唐后主保大元年)状元。充任后主近侍。 入宋后,任全州知州。
吕 溱,江苏杨州人,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状元。进士310人。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病逝于任。追赠礼部侍郎。
李 易,江苏扬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状元。进士554人。授左宣义郎。
邵世矩,江苏徐州人,伪齐刘豫(1130-1137)年间状元。
施 盘,江苏吴县人,1439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吴 宽,江苏苏州人,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毛 澄,江苏昆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状元。
朱希周,江苏昆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状元。
顾鼎臣,江苏昆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状元。
李春芳,江苏兴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状元。
丁士美,江苏淮阴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状元。
申时行,江苏苏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状元。
孙继皋,江苏无锡人,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状元。
焦 竑,江苏江宁人,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状元。
周延儒,江苏宜兴人,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状元。
文震孟,江苏苏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状元。
陈于泰,江苏宜兴人,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状元。
杨廷鉴,江苏武进人,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状元。
吕 宫,江苏武进人,1647年(清顺治四年)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后为弘文院大学士,官至一品。加授太子太保。不久,归家养病。
邹忠倚,江苏无锡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清朝之一个"补考状元"。因该科效元朝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登第两年后病重,不久去世。
孙承恩,江苏常熟人,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徐元文,江苏昆山人,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马世俊,江苏溧阳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去世早,仅仕至侍读学士。
缪 彤,江苏吴县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侍讲学士。后以家丧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
韩 菼,江苏苏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后卒于任上。
彭定求,江苏苏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归故里,潜心学问。
归允肃,江苏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试顺天乡试。
陆肯堂,江苏苏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胡任与,江苏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状元。
李 蟠,江苏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汪 绎,江苏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王式丹,江苏宝应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状元。
王云锦,江苏无锡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状元。
赵熊诏,江苏武进人,1709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状元。
王世琛,江苏苏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状元。
徐陶璋,江苏苏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状元。
汪应铨,江苏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左春坊赞善。后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于 振,江苏金坛人 ,1723年(清雍正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曾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彭启丰,江苏苏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书房行走。累迁至右中允。
陈 倓,江苏仪征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于敏中,江苏金坛人,1737年(清乾隆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封为太子太保。
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钱维城,江苏常州人,1745年(清乾隆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秦大士,江苏江宁人,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庄培因,江苏武进人,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病死于任上。
毕 沅,江苏太仓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湖广总督。
张书勋,江苏吴县人,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状元。任顺天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后官至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陈初哲,江苏吴县人,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钱 棨,江苏苏州人,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状元。
胡长龄,江苏南通人,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状元。
石韫玉,江苏吴县人,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状元。
潘世恩,江苏吴县人,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状元。
顾 皋,江苏无锡人,1801年(清嘉庆六年)状元。
吴廷琛,江苏吴县人,1802年(清嘉庆七年)状元。
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吴县,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状元。
吴钟骏,江苏吴县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状元。
李承霖,江苏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状元。
陆增祥,江苏太仓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状元。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
翁曾源,江苏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状元。
洪 钧,江苏吴县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学政。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陆润庠,江苏吴县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黄思永,江苏江宁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曾任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张 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傅善祥,江苏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国三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任东王府东殿女簿书,仕至丞相。 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扩展资料
状元制度的由来。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更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之一甲之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之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之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简介:深圳市盛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0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PCB耗材、小家电、电子元器件及辅助材料、包装材料、五金制品的设计、技术研发及购销,国内贸易,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以上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除外等。
法定代表人:高文财
成立时间:2012-10-22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110662751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荷坳社区森雅谷商铺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