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春节、宾阳炮龙节。春节期间,广西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宾阳炮龙节则以炮龙表演和烟花盛宴著称。 二月:春社节。在二月初二,郊区的农民会杀鸡鸭庆祝,祈求来年农业丰收和全村平安。 三月:壮族民歌节(三月三歌圩)。这一天,壮族人民会唱民歌、跳舞,庆祝这个属于他们的传统节日。 四月:糍粑节、牛魂节。
龙船节是苗族传统节日;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木鼓节是佤族传统节日。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半等。
佤族(木鼓节)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多以直径0.8米,长约2米的红毛树整木雕凿而成。佤族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
1、广西农历六月初六是个具有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内涵的日子。不同地区特色节日活动合浦县白沙镇澎江海村有延续近300年的“吃新节”。村民会泡新米、烹鸡鸭、备猪肉祭祀,中午用新米炊成的饭食等敬献社坛与祖先,晚上全家围坐共享丰收宴,必吃的簸箕炊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在广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吃新节:在合浦县白沙镇澎江海村,该节日已延续近300年。村民会泡新米、烹鸡鸭,用新米饭和簸箕炊祭祀社坛与祖先,以此感恩丰收,2025年簸箕炊入选市级非遗。
3、瑶族农历六月六有多个传统节日,核心为晒衣节,各地结合文化特色衍生出多样活动。核心节日:晒衣节起源于红瑶“六月六,晒红绿”习俗,因多雨潮湿,晾晒衣物可防霉变,也有祈求丰收之意。红瑶妇女会展示刺绣、织锦等*非遗技艺,晒红衣形成“红衣晒红半边天”景观。
4、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节日,有诸多说法和习俗。节日别称它被称为天贶节、姑姑节、晒衣节、晒书节、中国母亲节等。天贶节源于宋真宗称此日获上天赐天书;姑姑节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有翁婿和解的传说,此后便有了请姑姑回娘家的习俗。
1、广西农历六月初六是个具有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内涵的日子。不同地区特色节日活动合浦县白沙镇澎江海村有延续近300年的“吃新节”。村民会泡新米、烹鸡鸭、备猪肉祭祀,中午用新米炊成的饭食等敬献社坛与祖先,晚上全家围坐共享丰收宴,必吃的簸箕炊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广西六月初六是多个民族的节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习俗各有特色。瑶族晒衣节: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红瑶同胞会开展晒花衣、民俗巡游、长发梳妆、红瑶服饰制作工艺展示等活动。
3、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在广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吃新节:在合浦县白沙镇澎江海村,该节日已延续近300年。村民会泡新米、烹鸡鸭,用新米饭和簸箕炊祭祀社坛与祖先,以此感恩丰收,2025年簸箕炊入选市级非遗。
4、农历六月初六,广西柳州苗族群众会庆祝“闹鱼节”。这个节日具有以下特点:寓意丰收与祈愿:“闹鱼节”是苗族群众预祝丰收的重要时刻,寄托着大家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多民族共庆:节日期间,苗族人会与当地壮族、侗族等民族的同胞一起欢聚,共同庆祝。
5、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多地传承的传统节日,被称为“天贶节”“重阴节”“姑姑节”等,以下是这天常见的风俗:回娘家北方地区,出嫁女儿这天会带礼物回娘家,寓意父母健康平安,有“六月六,请姑姑”的说法。不过潮汕地区六月初一至初六为“丧期”,外嫁女回娘家不吉。
6、广西六月初六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壮族的祭田节和芒那节,以及瑶族的晒衣节。首先,对于壮族而言,六月初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一带,这一天被称为祭田节。各家各户会到田边杀鸡、烧纸并插小白旗拜田,祈求神灵保佑庄稼免遭灾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