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到实践是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广大群众的极度不满。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3月26日进行公社选举,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
卡尔·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1. 谁有静静的顿河的赏析
背景:《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正如肖洛霍夫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一点是其*的成就之一。
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
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作者:《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诞辰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出版作品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同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至1940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2. 《静静的顿河》中哪段描写*美
如今天空也布满了愈来愈黑的彤云。
云霾从每一个洞窟里爬出来,抬起怪大的脑袋,伸展细长的身体,迎风投出灰色的鬃毛,露出又大又脏的牙齿;云霾成群结队地汹涌过来了。从北方来的云:黝黑而巨大,可又凌乱而褴褛,彼此层层重叠,枝节横生,如无数吹倒的树林,中有深邃的罅隙间隔,上面又仿佛散布着浅绿寒冰似的巨大条纹。
这些彤云以狂野的力量奔涌前进,发出沉闷的呼啸。从西方来的那些是缓缓推进的云:铅一般的颜色,巨大浮肿的形体,有的地方像火焰一样发出明晃晃的光亮;那些云朵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滚动,在长途跋涉中愈来愈坚决了,跟成群的大鸟不无相似之处。
从东方驶来的是扁平的铁锈色的蒸汽团块,千篇一律,十分单调,就像伤口斑斓滴血的一具具腐尸一样,叫人不敢正视。从南方也飘来生气盎然的云朵,颜色黑中带红,叫人想起一块块的泥炭,外表上有条纹和斑点,虽然暗淡而没有生气,里边儿却好像躲藏着恶虫。
也有云朵在高处浮游,仿佛是从熄灭了的苍白日球里降落下来似的,它们或是形成朦胧暗淡的鬼火,或是杂呈着缤纷的色彩,好比行将熄灭的余烬一样。所有这些云霾都蜂拥前来,堆成崇山峻岭,把整个天空都淹没在翻腾着的浑浊的黑色洪流里了。
3. 《静静的顿河》中哪段描写*美
如今天空也布满了愈来愈黑的彤云。
云霾从每一个洞窟里爬出来,抬起怪大的脑袋,伸展细长的身体,迎风投出灰色的鬃毛,露出又大又脏的牙齿;云霾成群结队地汹涌过来了。从北方来的云:黝黑而巨大,可又凌乱而褴褛,彼此层层重叠,枝节横生,如无数吹倒的树林,中有深邃的罅隙间隔,上面又仿佛散布着浅绿寒冰似的巨大条纹。
这些彤云以狂野的力量奔涌前进,发出沉闷的呼啸。从西方来的那些是缓缓推进的云:铅一般的颜色,巨大浮肿的形体,有的地方像火焰一样发出明晃晃的光亮;那些云朵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滚动,在长途跋涉中愈来愈坚决了,跟成群的大鸟不无相似之处。
从东方驶来的是扁平的铁锈色的蒸汽团块,千篇一律,十分单调,就像伤口斑斓滴血的一具具腐尸一样,叫人不敢正视。从南方也飘来生气盎然的云朵,颜色黑中带红,叫人想起一块块的泥炭,外表上有条纹和斑点,虽然暗淡而没有生气,里边儿却好像躲藏着恶虫。
也有云朵在高处浮游,仿佛是从熄灭了的苍白日球里降落下来似的,它们或是形成朦胧暗淡的鬼火,或是杂呈着缤纷的色彩,好比行将熄灭的余烬一样。所有这些云霾都蜂拥前来,堆成崇山峻岭,把整个天空都淹没在翻腾着的浑浊的黑色洪流里了。
4. 静静的顿河的作品评论
在《静静的顿河》里,不光是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景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书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小说的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场面都和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非常相称。
——网易
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和讯网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文学经典。
该部史诗般的巨著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他们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他们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幸福均来自他们真实的人性。
——凤凰网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结构宏伟、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史诗般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顿河哥萨克人的风俗画,对那种独特的、中世纪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习惯、性格、气质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作了有着浓郁的乡士气息的描绘。小说的评议鲜明、形象而富有表现力,既具有浓厚的顿河哥萨克乡土气息,又是全俄罗斯人民的语言。
——中国作家网
5. 紧急
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语言仅仅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只要明白易懂就可以,不必花心思选用表达方式,久之一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就麻痹了我们的注意力。
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复杂感受,以免把活生生的人变成毫无感受的机械人。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的艺术“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因此文学语言除了内容表达准确之外,还使用新奇的、陌生的表达方式,是为“陌生化”原则。为让读者对语言本身产生新奇的感受,常常通过“采取异乎寻常的用词方式和各种组词手段”,增加感受的难度,使读者的注意力受阻,不得不聚精会神,延长了在文字上驻留的时间,进而体会到表达形式的意味深长、表达内容的丰富多义性。
例如,在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当主人公葛利高里埋葬了爱人婀克西妮亚之后,抬头看那刚刚升起的太阳,有如下一段描写:“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上空出现了,太阳的光线把格力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亮了,有沿着他苍白的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自己头顶上黑色的天空和太阳耀眼的黑色圆盘。”
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太阳,这两个物象在人们的接受心理上都造成了一种陌生化效应。因为从常理上来推论,出太阳的时候,天空不会是黑色的;无论是朝阳还是落日,太阳都不会成为“黑色圆盘”。
其实这段文字完全是在写葛利高里的感觉,当他埋葬完自己突然被打死的爱人之后,心碎了,犹如刚“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所以眼中一切都变了色,虽然仍是白昼,他却犹如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这里,作者有意偏离了物象的常态色,使用了变异色,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是一种有意不让你轻易理解的“阻拒性”,“陌生化”的言语。
它可以使你反复体味,从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更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感情。
当葛里高里埋葬完自己突然死去的爱人后,过度的悲伤,使他好似刚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头望天,虽然是艳阳高照,他却感到身处茫茫黑暗之中。这难以名状的痛苦,通过色彩词的对比功能,深刻地揭示出来,并深深感染了接受者。
我们不但不会对“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圆盘”感到迷惑不解,相反会沉浸到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心底涌起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一、内容概括
葛利高里是家境殷实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父亲大怒,让葛利高里与另外一个女子娜塔莉亚结婚。婚后不久,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受伤回乡时发现阿克西妮亚已成为地主情妇,葛利高里与娜塔莉亚重归于好。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参加了红军,但与滥杀俘虏的红军波得捷尔珂夫发生冲突。顿河地区出现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卷入,在白军中升至师长。白军中的残忍行为使葛利高里的良心受到拷问,因此,他脱离了白军,抱着赎罪的心情再次回到红军队伍中,但无法得到红军的信任。顿河地区的动荡毁掉了葛利高里一家,父母、哥嫂、妻子都离开了人世。葛利高里返回家乡,面对肃反委员会的审查,他选择了逃避,加入了佛明匪帮。逃亡中,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最后,葛利高里孤独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二、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的一个哥萨克家庭。1911年上学,1918年因战争而辍学,是顿河地区严酷斗争的目击者和参与者。1922年,来到莫斯科,次年发表处女作《考验》。1924年,返回家乡。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内收《看瓜田的人》、《胎记》和《死敌》等)出版,这些小说把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或个人关系间展开。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年发表第一和第二部,全书于1940年完成。1932年,完成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完成于1960年)。小说中达维多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卫国战争时期,以记者的身份上过前线,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等作品。1956年和1957年之交,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完成《他们为祖国而战》第一部。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三、《静静的顿河》的主题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葛利高里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在他身上既有哥萨克*青年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一面(如本选文中他割草时误伤小野鸭的场景),但又有着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这就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他的矛盾和痛苦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同时,葛利高里是一个勤于探索的年轻人,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他的探索又缺乏深刻的思辨性。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立刻感到内疚,很自然地接受了贾兰沙抨击帝国主义战争的见解;他与滥杀俘虏的革命哥萨克也没有波得捷尔珂夫之间的激烈冲突,也反映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个性。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和一次净胜的探求。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当然,作品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这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外因。本选文描写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回归。小说中的哥萨克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同样塑造得相当成功。
四、艺术特色
《静静的顿河》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 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 个人命运与社会冲突相互映衬,获得了*的艺术效果。在叙事方式上,小说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作品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