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鞍山这座城市,你一定会想到钢铁。但你可能不知道鞍山还有一个闻名全国的称呼,那就是“国球名城”。
鞍山之所以是“国球名成”,这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五、六十年代的鞍山因为有着中国更大的钢厂,40万的产业工人,在当时那个寻找民族自信,寻找民族 体育 运动的年代,鞍钢工人群体掀起了乒乓球热,正是因为有这个 历史 基础,所以才造就了鞍山这个“国球名城”。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乒乓球世界冠军就来自这座城市,郭跃、李晓霞、马龙这些中国乒坛响当当的人物,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
让我们简单看看这些乒乓世界冠军的成长史,郭跃1987年出生在鞍山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6岁便开始打球,本来她父亲郭向生是本着让其锻炼身体的心态送她去的体校,结果没想到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郭跃成了同年龄段小选手里的佼佼者,在她8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选进了省体校。
后来的郭跃,10岁进入辽宁队,11岁进入国家二队,12岁便进入了国家一队。而后披荆斩棘,获得的佳绩无数,2007年夺得世乒赛女单冠军,2009年夺得世乒赛女双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团冠军,2012年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冠军,201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等等,数不胜数。
再来看看李晓霞,出生于1988年李晓霞,也是在12岁时进入的国家一队。李晓霞走上乒乓球运动员道路是因为在她7岁的时候,她母亲姜艳所在的鞍山化纺厂组织了一个乒乓球班,李晓霞看到一些小朋友在那里打球,便加入了她们,由此便喜欢上了乒乓球。
李晓霞取得的成绩一样光彩夺目,2007年国际乒联总决赛冠军,2008年世界杯女单冠军,2010年亚运会女单冠军,2012年奥运会女单冠军,2013年世乒赛女单冠军,2013年全运会女单、女团冠军,2009年-2013年世乒赛女双三连冠,2006年、2008年、2012年世乒赛女团冠军。2013年成为国家女兵队长的李晓霞曾获得时任中国女乒主教练孔令辉的高度评价,他说李晓霞用实力证明,她是中国女兵的领军人物。
鞍山的女乒如此强大,那男乒如何呢?答案当然是同样强大。1988年出生于鞍山的马龙曾任中国国家男乒队长。著名演员雷佳音就曾经说过马龙是鞍山之光,可见马龙在鞍山的受欢迎程度。
5岁开始学习乒乓球的马龙,天赋异禀。他父亲带他去学乒乓球的原因也是让其锻炼身体,同时这项运动还不容易受伤。相比郭跃和李晓霞,马龙的成功之路要曲折一些,13岁时差点被辽宁省队淘汰的他,被北京西城体校教练关安华看中,带到了北京继续训练。14岁进入国家二队,15岁进入国家一队,马龙开启了他的乒乓冠军之旅。
马龙取得的成绩,目前还没有人打破,是什么呢?他是首位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单打冠军于一身的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鞍山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
2020年,国家乒乓球培训中心落户在了鞍山,这标志着鞍山这座“国球名城”将在今后的岁月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乒乓人才,同时也让鞍山这座城市被更多人了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乒乓世界》:张怡宁自述竞争下的成长故事(从冲击到超越-张怡宁自述与王楠竞争下的成长故事)
张怡宁安静地坐在舞台幕布后边的一个铁箱子上,手里拿着个PSP游戏机,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球游戏。张怡宁的母亲站在旁边看着她玩,母女俩都聚精会神的,任工作人员在身边穿梭走动。这一天是2007年3月7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500天的日子,张怡宁作为嘉宾被请到中央电视台,她已经出过场了,在等着40分钟之后的谢幕。
幕布的那边,“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晚会在五彩斑澜的灯光下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众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体坛名人纷纷出场,隔着一层幕布,这一切仿佛和张怡宁完全没有了关系,她的世界就是手上那个小小的游戏机。
“这个玩多了会不会累手指头啊?”我问。
“会啊!”张怡宁回答。
“会影响打球的吧?”
听到这个,张怡宁俏皮地抬头看我:“所以我都不敢玩多了!”
忽然间有一群人打破了这片宁静,歌星韦唯在四个黑西装保镖的簇拥下到后台候场,还有另外一个黑西装拿着台DV全程跟踪拍摄。韦唯被安排在晚会最后演唱压轴歌曲,当她提着长裙和黑西装们从张怡宁身边急步走过,必定不会注意到角落里正在玩游戏机的这个小姑娘,这个奥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世界杯冠军……
我想,假设以韦唯作为一个标尺,张怡宁的辉煌要比她辉煌一万倍,而张怡宁的安静也要比她安静一万倍!这,就是体育圈和娱乐圈的区别吧!
晚会结束,我开着自己的小车送张怡宁和她妈妈,先把张怡宁送到天坛公寓,随后再把她母亲送到东三环外的家里。为此,母女俩连续说了很多遍感谢,以至于让我这个请她们来中央电视台的人极度不好意思。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个,就是很本色的张怡宁:安静,聪慧,单纯,不设防,有教养!
“王楠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人,不一定是你的亲人,也不一定是你更好的朋友,但会直接促使你走向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对于张怡宁来说,这个人就是王楠。近几年她们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是女子乒坛的巅峰之战。而这两个每每在大型赛事决赛中分站球台两边的人,在几年的时间里,住同一个房间。
有时候你会很诧异于她们之间的角色转换,比如说今天她们还在单打决赛中争个你死我活,明天两个人就要为了女双金牌并肩作战。可以想象,在那些林林总总的金牌中,藏着多少委屈的眼泪呢?很久以前问过王楠对张怡宁的感觉,王楠的回答很简单:“张怡宁挺单纯的,是个好人!”同样的问题问起张怡宁,她却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刚进队的时候我是最小的,往上冲击大队员,大家还没有注意到我呢,但是我可以看到每一个主力队员!当时王楠是主力,还有李菊、杨影、王晨、王辉她们一大批人,邓亚萍退役的时候,她们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没有看到王楠总输李菊的那个时代,看到的是王楠赢李菊的那个时代。
我刚上一队,就感觉王楠训练是最踏实的一个,为什么看她看得多呢?因为她也是李指的队员。李指经常给她喂多球,有时也捎带给我一块儿练多球,或者先给王楠练,完了之后再给我练。当时感觉杨影技术非常细腻,李菊有点儿女子技术男性化,发展条件、力量各方面都特别好,但我总感觉王楠是更好的。当时我和别的队员说我喜欢看王楠打球,她们就说:“啊?你怎么爱看她打球啊?”她们总觉得王楠在场上打球扭扭,跟大虫子似的,使不上劲儿。但是我觉得她训练的时候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从进国家队到现在有10年时间,一开始别人跟我说国家队不太好待,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但是我感觉打好球就行了,还有什么事儿能让你不好待的?特别单纯的一个人。待到两、三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确实不太好待,好多事儿是潜移默化影响到你。你是抢班夺权,人家是守在那里,有时不光是你要打好球,你还要做好人。小队员必须得学会抗干扰。
进队的时候,目标是争取一点一点赢大队员;等往上冲到主力层,王楠已经是绝对主力了。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楠就成为了我要超越的一个目标。当时我们归同一个教练管,住同一个房间,她就跟我讲:“其实你们小孩儿怎么想,我都挺明白的,因为我也是从你们那会儿过来的。”像这种情况下我只有打好自己的球,她总感觉比我们成熟很多很多。
王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训练的要求比我高得多。比如说我们练到八成就已经很满意了,她得练到十成才能感觉今天练得还可以。越到封闭训练的时候她对自己的要求就越高!有时我也挺希望李指在下午训练课的时候多教我一点儿,能腾出时间来带带我,但是没办法,他只能先把王楠的成绩提高上去,先稳住王楠的成绩,然后才能够培养我。因为我当时是往上冲的年龄,分析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是特别强,每时每刻都指望别人的帮助。之一靠李指,第二就是自己慢慢去顶,但是你说这种 *** 有多慢啊!
坐在张怡宁身边,之一次听到她对那段历史的回顾。这个典型的北京姑娘,满面笑容地说起从前的无助,语速飞快,像蹦豆子一样。我相信,这一段话放在几年前,她是断然不会说出口的。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委屈,只能在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那一刻才会得到释放!我想,所有奥运冠军必定具有一种相同的性格,像王楠和张怡宁,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子,一说起乒乓球,却散发出同样的魅力!
那段时间,大概四年吧,我和王楠都是一个教练。我总感觉需要李指的时候他不在身边,感觉自己确实挺孤单的!特别不平衡的是,比如说今天李指心情不好,或者是跟王楠沟通得不好,或者是累了,肯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然后再跟我练,就把这气撒在我身上。我是真的有时候不太喜欢也不太愿意这样。因为我好不容易等到他教我一次,然后他有这么大的怨气,这么不好的心情。我当然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全身心的投入,他做不到这样,你说就算他今天心情好,也到了该累的时候了,正课已经结束了,六点才开始教我,你说能教多少?最多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他已经到极限了。而且他那一段身体不好,老是出问题。
1996年到2000年我们两个是住在一起,同一个教练,但是2000年到2004年是一个屋,2000年她分到别的教练组,李晓东分管王楠。我当时就感觉开了一个窗一样,终于能见到阳光了!李指终于能把他的时间都用在我的身上了!我没问过王楠,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她可能认为李指管我管得比她还多呢!
说这段话的时候,张怡宁一直在笑,很多事情只有过去了之后才能看得清楚,我们也能从这段已经释然的情怀中了解到,两个中国女子乒坛的顶尖球员,原来还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分开了以后之一天,李指跟我说的话就是:“你这回高兴了吧?”我说:“嗯。”(笑)之一天开始练的时候是男帮女,那天我练得特别好,力量发得也足、速度也快、状态也好,就这种感觉,不像以前情绪老是波动,感觉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从那之后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次李隼提到张怡宁的成功,都用了“水到渠成”这四个字。他说,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张怡宁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过、把所有的失败都尝过,该到她得冠军了!在张怡宁的成长过程中,当她的水平越高,越接近登顶,就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乒乓球就那么几克重,但凡心里稍有波动,都能够通过它体现出来,2001年的九运会,张怡宁爆发了。
2001年九运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赢她的机会,后来想想,那个时候要能赢她就真成神仙了!为什么?因为当时自己心态特别扭曲!从一开始心里有特想拿这个冠军,其它的从64进32到争半决赛那一大段的过程我都不看,恨不得直接打到决赛争冠军去,谁都是我的绊脚石,打得都已经快见血了!确实也说明自己当时太不成熟。
九运会决赛,第5局我5:21就输了,5:20的时候她发球,我连球都不接,直接挥了一下动作就下去了!我当时的状态,下来跟正常人一摸一样,上去比赛就是个疯子!决赛前李指还提醒我,你可注意啊,你已经被裁判盯上了,要再这么打的话肯定不行了。我有点儿较劲,不让我这么打,非得这么打,跟自己也较劲儿!有时特爱犯这个毛病,失控的时候更是这样。之前团体赛开始,周指导(周树森)做场外时候,我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又摔拍子,又踢挡板,又摔浴巾什么的。
九运会后我在乒乓队写检查,国际国内的比赛停了三个月。打完比赛李指就说,反正现在跟你说你也控制不了自己,你知不知道你已经影响到全女队了?全女队都要受批评了?这好在还是国内比赛,要是后面背着“中国”两个字你出去试试?你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得对你的形象负责任!后来我就静下来,从这一点开始突破,慢慢就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时间慢慢前进到2002年,张怡宁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与王楠相提并论的新星,但她却屡屡捅不破这层窗户纸。直到釜山亚运会,张怡宁笑着亲吻手中的球拍,人们才确信,张怡宁真的可以战胜王楠了!
我觉得王楠单打比我顺利得多,亚运会团体赛她输的那个金英姬,单打4比0就赢了;还有她最难打的对手李佳薇,4比0赢了。我这边不一样,刚输完双打的时候情绪特别低落,总感觉对不起李楠,对不起女队,输了团体之后,之一个单项金牌丢了,对我打击太大了。输完双打差不多隔了一个小时我马上又打单打,李晓东还给我讲战术什么的,我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决赛对王楠,好像之前是2比1我领先,后来她追成2比2,等到第7局又打到9分,最后一个球我挑了她一个侧身位,然后她拉出界了。我愣了一下,这么快就赢了?没想到!自己的表情刚刚特别投入比赛,突然一下子打完了,转变不过来。别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是说太突然,脸上的表情还来不及扭转到生活中的那种。
这就是张怡宁对自己在釜山亚运会战胜王楠之后经典笑容的详解,很简单,也很真实。釜山赢了王楠之后的几年,张怡宁慢慢和王楠旗鼓相当,继而在雅典奥运会超越,她已经不再仰望着王楠。而她自己,也慢慢成为了小队员们仰望的目标。对于这个过程,张怡宁坦承:“王楠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王楠在取得悉尼奥运会金牌之后两年路走得很顺,突然之间出现低谷,和 *** 落差太大了!对她的心理,包括对她自身的位置影响特别大。打完雅典奥运会,我和李指沟通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可能是在关键的年龄段,李指把握得也好。我觉得必须珍惜每一次机会,好不容易到这个位置了,怎么能随随便便失去它?这么多年去拼,教练、朋友也帮你一起去拼,好事儿也难得转到一起,四年一个轮回,你张怡宁也该称雄了,别回来让你自己玩没了,我只是这方面的东西考虑得多一些。
我和王楠相处太长时间了,我就特别坚信哪点?做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球!虽说和楠姐打了这么多年的球,场上是对手,但场下分得特别清楚。比如说,她心里特别清楚,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她明白我什么人,也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很真诚!
“我有一个梦想!”
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张怡宁仿佛成了中国乒乓球队标杆似的人物,这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子频频出现在各种商业、非商业活动中,她独有的张氏招牌笑容也纷纷出现在各种广告里。成功,用这种铺天盖地的方式体现!
很久以前,听李隼说,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张怡宁高兴的事,就是获得奥运会冠军!借用李隼的原话:“没见过心这么大的女孩子!”现在,张怡宁已经头顶着大满贯的光环,再听她说说她过去的梦想,这些故事对于那些迫切想得到这个荣誉的人,或许能成为借鉴。
1997年我刚进国家队的时候,只是梦想能拿个世界冠军,那个时候觉得奥运会冠军对我来说不太现实!我订的目标挺具体的,就是希望能够拿单项世界冠军!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争取团体赛报上名,再一步一步地看。当时陆指导(陆元盛)当女队主教练,他不希望我是“坐车”拿,希望我是自己拿,而且希望我决赛上场!
此时张怡宁给我解释了“坐车拿”和“自己拿”的定义——两年一届的团体赛总会报五名参赛队员,但是每场比赛只有三个人上场,不管有没有打半决赛和决赛,只要中国胜利了,这五名队员都会成为世界冠军。在张怡宁的字典里,不参加决赛的那叫坐车,只有自己在决赛当中上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冠军。就在这种对世界冠军的期盼当中,张怡宁走到了2000年,那一年,18岁的张怡宁落选了悉尼奥运会。
悉尼奥运会落选以后,自己算了算时间,2004年我22岁,到那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不然就没机会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背上包袱!心思一年比一年重!2002年你看我不是打的挺好吗?釜山亚运会赢了王楠,到2003年那会儿,我实力更是不低于她了。所以,在巴黎世乒赛,我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但是有机会不等于赢啊!王楠也一样憋着劲拿冠军呢!谁能坐在那儿等着赢啊?当时媒体的导向,想我赢的多,希望我能赢大姐,超越她!当然媒体都是这样,你看现在,媒体也愿意让李晓霞、郭跃赢我们,这很正常的。
一个人太盼望得到一样东西了,反倒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那段日子我就知道训练了,睡眠特差!中午那一觉对运动员来说不是特关键嘛,我天天睡不着,一到下午看这个球带着金边儿就过来了!就凭晚上睡一觉,天天这样!
我记得那会儿自己天天做梦都梦见乒乓球,一个星期有三天都梦见乒乓球,老是梦见跟人打比赛。做梦赢了吧?觉得自己的好多技术没打出来,不满意!而且又不是拿的世界冠军,不满意!做梦输了的时候,感觉怎么练得这么多东西没用啊?特惋惜!做的梦老是沉浸在那种输和赢的状态当中。
其实我们谁都知道不管输赢总是要看过程,但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很容易陷入到那个漩涡里,这就是一个心理暗示,必须得常年地这么暗示自己。我每天一起床的时候,睁开眼之一句话就是:“张怡宁加油,要相信自己!”我都形成习惯了,睁眼先喊口号!
当时李指给我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荷兰世乒赛的时候,那个时候王励勤技术状态都特别好,媒体就炒王励勤能拿世界冠军什么的,结果王励勤没排除这个干扰,早早就输给法国的埃洛瓦了!李指告诫我千万不要受这个干扰,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控制住情绪。我就是害怕像王励勤那样,本来形势挺好,别输给外国人!你说我这情绪得多长时间能够调整过来啊?越心动的时候,越容易往后想结果!我就想着比赛这么关键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包括记者的采访都特别注意,特别低调!
到了巴黎赛场以后,他们帮我看了一下抽签,那次都绝了,我希望遇见的对手一个都没遇上!大比赛一定要有点儿对抗性,可我没有,8进4的时候遇到福原爱,那时候福原爱就是一个幼儿园的,刚出道,也就15岁!球跟现在比差远了!我希望碰的什么李恩实、李佳薇,全都被她赢了!你说什么事儿啊?半决赛还是碰的李菊,我技战术上特别克她,自从我进国家队就没输给过李菊!我一路上4比0,最后进的决赛碰王楠。可是王楠那条线就不一样了,她就磕磕绊绊上来的。你说要选搭档是想选一个饱经风霜、酸甜苦辣都经受过的人?还是想选个一帆风顺、从来都没遇见过挫折的人?你肯定愿意跟之一个吧?
我一路4比0赢的,按说体力不应该那么差,但是我打之前就是太累了!喝水都懒得喝!就说明什么,心理压力太大。李指看我们去了,就是赛前我们都见一面嘛,就是总是叨叨两句吧,他也知道战术上准备得相当细了,就简单概括地说了一点。当天的情况后来《乒乓世界》还写了,他一看我那人,心就凉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平常他跟我说话,我都是坐在那听,但那天我是躺在那儿听!
等到进馆的时候和王楠打决赛,上来我就0比3落后,一点儿都打不通,拿什么战术打我也感觉跟人家对不上点儿,而且人家打得特主动,一直在前边别着我、压着我打!我不管从上面打、从下面打、从短球打、从长球打,都打不通!我捡球的时候感觉自己两条腿怎么这么沉,根本跳不起来!那一次输,是必然的!
打完那场球以后,第二天我跟王楠双打半决赛,对李恩实和石恩美,其实有时也挺逗的,乒乓队就是这么微妙,要搁2001年的那心理状态,第二天我肯定打不了,但那天我一下就转变过来了。我告诉自己,输,已经成了结果,有眼泪也要生生往肚子里咽下去。没打比赛之前我该吃饭吃饭,该准备准备,该跟王楠沟通就跟王楠沟通,人要长大就必须得学着解决困难,有一点儿半点儿逃避心理都不行!那天的双打特别精彩,李指做场外,当时就觉得我长大了!
巴黎世乒赛打完回来,按说世界第二在其他人的眼里已经可以了,也没超出教练想象的范围,之一第二是很难预料的,但是这个比赛对我来说挺伤元气,就是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第二年就奥运会了,怎么才能超越自己?就这种状态打我还是对自己不放心,拿什么来赢金牌?我就想这个,但是只有金牌能够让我高兴!
2003年我过得浑身都不舒服,没有一件事儿让我满意过,后来我又想,就算我拿了这个冠军又能怎么样,又不是奥运会!就一年过得比一年悲,干什么事儿就觉得高兴不起来!当时李指陪着我,他越陪着我,我越觉得对不起他!就连他普通一个感冒我都觉得是因为我自己!我觉得他对我太好了,太不容易了,我什么时候才能给他一个回报呢?越这么想心理压力也大,心理压力越大就越没有开心的事儿。那个时候总悄悄问李指:“你觉得我还行吗?我能拿奥运会冠军吗?”他一点儿都没给我别的想法,直接告诉我:“行!”但他又不是特别正经地那么说,因为他越正经你心里压力就越大,所以我挺感谢李指的。
和张怡宁聊天,三句话不离她的教练李隼,雅典奥运会女单决赛后,张怡宁奔向看台上和李隼拥抱的镜头,相信还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记忆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怡宁说:“我感谢我的教练李隼,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句话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其实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说,他是我一生的朋友。因为有这种默契是太难得了,像一般人说朋友很多,找一个知心朋友难,有他这么一个朋友顶太多朋友了!他能帮你解决太多的事儿,也能帮你扛太多的事儿,而且见识也多,知识也多,好多事儿你可以问他!就感觉人生当中有这么大的一个靠山,有他在心就定了。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女强人,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女强人!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重视生活的人,要有工作,要有家,有老公,有孩子,这是我的更大的目标。等我打完2008年以后,下一个目标啊就是找一个好点儿的工作,不一定是挣多少钱,当多高的职位,我要成为这么一个完美的女性!
记者手记
关于张怡宁,记者们都有特别多的感受。比如说,她虽然在场上没有表情,但在场下却非常喜欢笑,特别是和李楠在一起,笑点特别特别低!她们俩出现在任何空间,这个空间就会充满了快乐的笑声。我试图问过她们在笑什么,连她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看什么都觉得高兴觉得开心!我用什么样的语言也无法表现出她们笑的感染力,这一点让我很痛苦。
张怡宁的另外一面,是一个有礼貌、很教养的女孩子。我之一次采访张怡宁是2004年乒超联赛,再次见到她已经是在广东的某个城市,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微凉,看我只穿着一件衬衣,张怡宁关心地说:“穿少了吧?别感冒了!”
在张怡宁参加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晚会之前,我们体育新闻部的张斌主任曾经问李武军,张怡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武军举了一个例子——
2006年体坛风云人物颁奖,运动员们要和专项记者一起走星光大道,之前武军问张怡宁:“你是愿意我拉着你的手走呢?还是你挽着我走呢?”张怡宁特别大方:“导演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走吧!”
我觉得武军举的这个例子非常贴切,因为这就是张怡宁,一个坦坦荡荡、落落大方的北京女孩儿!(《乒乓世界》 特约记者周到)
世界冠军们在赛场上高光时刻的背后挥洒了无数的汗水。他们的运动生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默默支持。
邓大松,河南省乒乓球队主力队员。邓大松从邓亚萍小时候开始训练她,因为她个子矮,就让她站在板凳上练球。
知女莫若父,为了提高邓亚萍的杀伤力,曾花三年时间训练其近台正手攻球,并为其定做了铁拍子增强进攻力量。最终练就了邓亚萍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刘占胜,河南新乡人,刘国梁之父,乒乓球教练员。年少时酷爱乒乓球运动,直拍正胶快攻打法的他曾取得过1964年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团体、单打两项冠军。
孔祥智,曾是黑龙江省乒乓球队队员,退役后执教。
张传铭,中国职业乒乓球教练,青岛市第二 体育 场的少儿乒乓球教练,他同时也是张继科职业生涯的启蒙教练。
普通工人。1980年2月19日,马琳出生在沈阳市沈河区。在马琳入选中国队两年后,他的父母相继下岗。
马玉军,鞍山市一家事业单位中层干部,非 体育 圈人士。马玉军为人忠厚老实,马龙的母亲也是一个善解人意,平易近人,肯于吃苦,贤妻良母。马龙之所以走了乒乓球的道路,并非世家出身,而是马龙小时候体质差,父亲才决定送他去练乒乓球。
樊振东出生于广州。父母却是从湖南祁东到广州打工的之一批农民工,樊振东小时候在老家湖南祁东由奶奶带大。
王曼昱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一名地道的东北姑娘,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为了支持她打球,在王曼昱进入省队之后,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去哈尔滨租房照顾王曼昱,在哈尔滨王曼昱的父母也摆摊卖肉夹馍供她打球,夺得这枚亚运金牌之后,王曼昱对父母的付出也十分感恩,回报父母也是她全力拼搏的动力。
运动员的成功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家庭的熏陶和遗传能够为他们带来成功的有利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最终还是自身的辛勤付出。
刘国正:从乒乓球世界冠军,到清华体育老师,都经历了什么?这个过程肯定是充满各种困难的, 刘国正对战金泽洙那场比赛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那场比赛是不是乒乓球场最经典的比赛,我不太敢说,毕竟乒乓球运动历史这么长,而这场比赛只是世锦赛男团半决赛,重要程度并不算太高。但以其惊险程度来说,说是乒乓球历史上最经典比赛之一,应该没什么问题。
不过我并不认为当时刘国正的技术水平不如金泽洙。刘国正是99年世界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这是金泽洙职业生涯从未获得的荣誉。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不能金泽洙的技术水平高于刘国正。那场比赛刘国正在场面上一直被动,主要原因是中国队志在卫冕,压力比韩国队大得多,刘国正还是比较年轻,经验不如金泽洙丰富,影响了技术水平发挥。其实这场比赛进行当中,刘国正逐渐进入比赛状态,才有后面大逆转的一幕。
刘国正也不能说是销声匿迹,只能说是没有达到原来预期的高度。我觉得主要原因有几个:
1、伤病。这个有很多回答都提到了。
2、无遮挡发球。发球后正手爆冲弧圈是刘国正的主要得分手段,实施无遮挡发球后,刘国正发球威力大减,对他的技战术体系影响很大。
3、王皓的崛起。02年开始王皓崛起,一直到04年斯杯确立王皓第三男单的地位,由于斯韦斯林杯和奥运男单都只需要三名男单出场,第四号以及之后的男单地位就比较尴尬了(类似的还有郝帅),至少全队在资源上不会向他们倾斜。对于逐渐成为老队员的刘国正来说,出头的难度就更大了。
马龙夺冠后眼眶红了,他冠军背后都经历过什么?
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中马龙夺冠的消息让很多网友有很多的感慨,马龙本人也更是在夺冠后在角落里红了眼眶。马龙是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是家喻户晓的乒乓球名将,大大小小的赛事马龙不知道参与过多少场,那么为啥什么此次夺冠会让马龙的情绪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呢?
原来此次赛事上的金牌对于马龙来说可以说是承受了很多,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的身体都是 伤痕累累的,马龙也不例外,在某次比赛之后,就很少能够看到特德身影也是因为马龙身体的原因,在关键的节点上,马龙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就选择了退役,推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场,而是很慎重的选择了去手术,修复自己的身体之后,在重新出发,为此马龙海特意剃了一个光头,寓意着从头再来。
手术本就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情,手术本身带来的伤痛就很大了,更何况是在术后养好身体之后就要接着投入到紧张的恢复和训练智之中,其中的心酸不是我们作为一个粉丝,作为一个外人,读几篇报道,看几张照片就能够体会得到的。而且训练的过程也是封闭的,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极限付出,心理上也要承受长时间的孤独感,并且还有着会不会成功的担心,对于马龙的身心都是很大的折磨。
并且在比赛当天的对手对于马龙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国的乒乓球一直都是一个优势项目,也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自己人大自己人的现象,而美马龙此次的对手樊振东也在赛前已经和马龙在三次不同的赛事上有过交手,而且是非常短时间内的三次,马龙三次都输给了樊振东,所以马龙也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出场的。
比赛的过程也是十分的激励,并且令人紧张的,马龙金牌也真的是来自不易的。对于马龙来说此次的夺冠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冠军,更是他术后出战以来的之一次实力的证明,是他战胜了伤痛和压力的证明,所以对于马龙来说夺冠的一刻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也正是因此才能让一个大男儿红了眼眶。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常人见不到的辛苦和付出,尤其之想要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所要承受的痛苦和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马龙来说,这个冠军不仅仅是一个奖牌那么简单,更是自己孤注一掷的回报和答案。只有付出的人才能知道结果的来之不易,也才能够对得起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管是在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许昕,1990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由于其难缠的打法及极具观赏性的打球风格颇受球迷的喜爱,素有“大蟒”及“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所谓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许昕的成长之路如何呢?我们一起看下吧!
如何与乒乓球结缘?
说起这个,许昕跟其他选手不一样,别的选手可能是受父母影响,也可能是自己喜欢打乒乓球,但许昕呢?理由让人哭笑不得,竟是因为小时候太调皮,经常在 游戏 中跑得最快,反应最灵敏,当时又正赶上教练来幼儿园选拔,于是就被父母送去锻炼下,希望他可以老实些。没成想,这一练就成了世界冠军,当然,这都是后话。
早期运动生涯
凭借着出色的运动天赋,在2001年江苏省体校时,许昕被时任江苏省二队主教练的汤志贤相中,随后与汤教练一同到上海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学习,并于2003年进入上海市乒乓球队。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年仅14岁的许昕在世界青少年乒乓球挑战赛中获得团体、单打、双打三项冠军,并于2006年进入国家二队。
横空出世
2007年5月,在萨格勒布世乒赛直通赛中,当时年仅17岁的“小将”许昕凭借其直板打法连续战胜主力队员,更是4-1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之一的王励勤,在和李平争夺萨格勒布世乒赛门票的关键一战中,许昕将前三板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4-0横扫李平。自此,许昕一战成名!
国家队生涯
成名之后的许昕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跟众多前辈一样,向着各赛事的冠军努力着。所取得的荣誉也是数不胜数。2013年,乒乓球世界杯上获得男单冠军,成为自1953年中国踏足国际乒乓球赛事以来,之一位获得乒乓球男单世界冠军的左手运动员。目前为止,许昕共获得过16个国际乒联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就2019年来说,许昕更是夸张的在混双、男双和男单上三箭齐发,在国际乒联赛事中,共获得5个单打冠军、6个男双冠军、8个混双冠军,若再加上2个团体冠军的话,许昕去年的冠军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1个!在2019年12月27日,更是被国家 体育 总局授予“训练标兵”荣誉称号!
展望
虽然在地表最强12人赛事中未能夺冠,但他在德国公开赛却4:0战胜马龙夺冠,而且他那一手观赏性极强,无敌的高远台技术,再加上他经常在绝境时刻上演神来之笔的表现,依旧让球迷对他来年的表现充满期待,也希望他能率领中国乒乓球队创造更多的辉煌!